食品安全小組介紹覓食遊戲,透過各種遊戲流程讓上班族不用煩惱中、晚餐到底要吃什麼
【記者劉仲書台北報導】「多背一公斤」計劃,是余志海2004年在中國大陸推行的公益活動,鼓勵旅行者多背一些圖書與文具到鄉村學校去,余志海後來成立了愛聚公益創新社會企業。因緣際會之下,余志海團隊與文山社區大學、主婦聯盟等團體,合作進行教育部的專案計劃,將「一公斤盒子」引進台灣,並於2月15、16日在文山社區大學進行第一次的「民眾參與式教案設計工作坊」。
「一公斤盒子」的概念,起源於偏鄉孩童太喜歡吃零食,透過簡單、成本低廉、民眾參與等構想,讓老師透過盒子裡的互動教材,與孩子一起玩,建立起零食的正確觀念,在中國大陸已經做了兩年多,使用過盒子的學校有500多所,參與的老師與志工約3千人,影響了5萬多名小學生。
所有的教案都從小視角出發,一開始先選定主題,小組成員各自去寫已知與未知的觀念或事實,接著擬訂調查方向,著手找資料、訪談;透過訪談與資料,洞察某些想法的關鍵「機遇」。
文山社區大學校長鄭秀娟說,這次的食品安全組發現民眾普遍覺得「吃得安全就是貴」,教案以此為設計焦點,小組認為要兼具安全、便宜、方便的食品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也發現對價格敏感與對便利敏感根本是不同群人,因此他們設定對便利敏感的上班族為目標,確立對象後,就要仔細評估對象的生活模式、場域、時間,作為教案的發想。
教學活動 讓孩子接觸生活技能
余志海在工作坊現場四處觀察各小組的狀況。他說,之前在中國大陸做過很多偏鄉教育,發覺教育很注重應試科目如中文、英語、數學,而像美術、音樂、體育就被輕忽,很多學校甚至不上這些課程,就算是城市學校也一樣。他指出,小朋友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生活問題,例如個人的衛生習慣、安全,還有社交、社區環境的參與,這些在傳統教育裡幾乎是完全沒教,就算偶有涉及也是很呆板地灌輸,無法讓小朋友轉換成生活技能,於是他們就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從流程到教具,做成一個個不同主題的盒子。
時光故事盒 拉近親子關係
有一組的主題是「教育均權」,對象是隔代教養家庭的阿公、阿嬤。小組做了一個「時光故事盒」,盒子裡有一張大海報,還有一些任務卡與文具。阿公、阿嬤一開始的任務是先去找幾張自己喜歡的老照片,接著跟孫子們介紹照片故事,並記下故事的內容與時間地點。第二個任務是去找物品,物品也有故事,將物品的照片貼到任務卡上,記錄故事與時間地點。第三個任務是請孫子女們畫阿公、阿嬤的肖像。而第四個任務是去前述故事地點與孫子女們同遊,拍些照片、寫些紀錄。最後回到大海報,根據各個任務卡故事的時間,貼到海報的時間軸上,然後將阿公、阿嬤的肖像作為海報封面。小組說,透過這樣的流程,可以讓孫子女們更加認識阿公、阿嬤,互動會更緊密,親子教育變得更好。
鄭秀娟說,文山社大這2、3年在推「未來家園」的想像與準備,與有新觀念的團體之間有很多想法,去做推廣教育,但狀況不理想。後來發現在中國大陸的社會企業家,他們發展出讓民眾一起參與教具、教案的規劃很有意思。只要對議題有興趣,有心想去做服務,不一定要專業教育出身背景的人才能做這件事。她說,大部分的老師並不是先有教案才做教學的,而是透過長時間的教學經驗去規劃、修正課程,好用的教案就可以省去這道程序,甚至在社區、公司、家中,任何可能的地方都可以使用。
她舉例,有一組在談食品安全,他們的對象是公司,上班族常因中午不知道要吃什麼而感到困擾,他們設計了一個午餐前的小遊戲,透過這個遊戲可以強化食品安全的意識去選擇,所有的選擇都能知道食物大致的成分內容以及風險是什麼。
「買一個盒子,在決定中餐或晚餐要吃什麼的時候就拿出來玩一玩。對買盒子的玩家來說必須有實際作用;而對設計者來說,盒子運用時也必須真的能達到原本議題的理念才行。」鄭秀娟說,這原本是設計學院裡的一種工具方法,現在運用到教案上變成一般人比較容易懂、容易操作的方式。而工作坊出來的教案,有一、兩樣可能會跟民間團體合作,未來文山社大也會持續推動盒子教案的成熟與嚴謹化,做出更好的成品。
食品安全小組介紹覓食遊戲,透過各種遊戲流程讓上班族不用煩惱中、晚餐到底要吃什麼
參考資料來源:2014-2-16 22:42台灣立報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