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替代役男,掀起後山教學革命

位在新竹尖石的新光國小,學生成績從落後到接近全國常模,教師彼此觀課討論,掀起這改變的,是一個替代役男、新手校長,和一群熱血沸騰的代課老師。

「為什麼山裡的人要住在山裡呀?」「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呀!」~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這是一個原住民新手校長,一個替代役男,一群年年都要考教甄、四處遷徙、生命剛好流動到新竹後山森林裡的小學的代課老師,共同寫出的勵志小品故事。

位在海拔一千四百五十公尺的新竹縣新光國小,是新竹最高也最偏遠的小學,學生來自新光、鎮西堡、司馬庫斯三個泰雅部落。在新光國小本部外,還有位在司馬庫斯部落的「司馬庫斯實驗分班」,全校目前有五十一個學生、十三個老師。

學校位在雲深處,離市區開車要三、四個小時,每逢颱風大雨就斷路,與世隔絕。深秋,記者在山下還穿著薄長袖,一路開車崎嶇蜿蜒上山,昏昏沉沉下車,馬上冷到直發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被冰冷的空氣瞬間化為白煙。

過去在新光國小,只有兩成學生學科PR值在三十五以上,落後全國常模非常多。大家對山上教育的期待是「安全、穩住就好」的「托兒所教育」。

去年學校開始做補救教學,經過一年全校七成以上學生識字量接近全國常模,在教育部的補救教學測試中,國語通過率七成以上,全校師生非常振奮,也使新光獲得教育部的全國補救教學績優團隊特優。

這一切改變,都源於新光國小引進永齡基金會台東研發中心的教學專業與教材教法。而穿針引線的,是上一任的教育替代役、現任的代課老師黃仲一。

老師自掏腰包,下山拜師取經

新光國小校長高文良也是泰雅族,去年初任校長,接任那個暑假,高文良到學校,和在學校擔任替代役近半年的黃仲一聊天,說到他希望做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教學。南投長大、大學時就在台東為學習弱勢學生做補救教學,到新光國小後又帶著學生閱讀的黃仲一眼睛一亮:「校長,補救教學!」

 黃仲一分享他在台東大學時到受師訓、做補救教學的經驗,強調:「老師很重要!」也介紹永齡基金會研發的教材教法,相較於坊間教材,它學習架構更清晰、重視學習策略,對學力弱的孩子幫助大。

高文良有點困惑,不知道眼前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從哪裡來?真的照他的話做,會把學校帶到哪裡去?對話延續好幾天,一直到高文良看到黃仲一大學時的補救教學證書才放心,決定試試看。

不只校長室醞釀著改變,教學辦公室與教師宿舍也蠢蠢欲動。

新光國小當時只有一個正式老師,多數老師是以校為家、年輕、對教育懷理想的代課老師。老師們討論教學,覺得孩子學習有困難,卻不知道怎麼辦?

大家討論如何改變的同時,黃仲一帶來補救教學研習的訊息。於是學校老師,自己負擔了交通食宿和學費,下山去台北參加研習。

新光國小從行政到教學,因為黃仲一的牽線,認識並執行了永齡希望小學系統的補救教學。

永齡教育基金會語文教學研發團隊,越過600公里的距離,將補救教學專業帶給新光國小老師,讓老師有能力幫助孩子

專業前後測,帶老師對症下藥

永齡的補救教學有一套專業嚴謹的流程。教學前會對學生做前測,了解學生的能力。例如孩子識字率雖足夠,但閱讀理解不足,就會針對此狀況擬定學習診斷教學建議書;如果一個五年級孩子,語文科測出來程度只有三年級,就會在語文補救教學時進入三年級的班上課。

司馬庫斯二、三年級的合班正在上國語課,這課生字都是「玉」字邊的字。第一個字是「玩」,老師謝尹芸帶著學生唸口訣「玉加元就是玩」;接著讓孩子造詞,像是「玩具、童玩」;造句「我喜歡玩益智遊戲」;最後以競賽遊戲做結。接下來生字「珍」和「現」都是依著這個順序教學;念口訣、造詞、造句、寫字、遊戲做結,學生也很習慣這個流程。

差異化教學,顧到每一個孩子

補救教學雖然班級學生數少,但是非常重視個性差異。老師儘量以提問貫穿教學,將比較難的問題給學習能力好的學生、比較基礎的問題給學習能力差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有思考、表達的機會。

考試也顧及個別差異。教師曾詩芸舉例,她在去年高年級班上,數學考公因數時,程度比較弱的學生,考卷會有更多的引導,提供公因數的定義、提醒這一題可以先找出什麼再做,「讓他比較容易成功,降低挫折,」也讓考試過程成為學習。

因為一起追求教學改變,讓新光國小的老師很自然的打開教室大門,互相觀課與教學討論成為自然而然的日常風景。

記者隨著永齡基金會語文教學研發團隊到新光國小教學督導時,討論的時間有點晚了,督導葉蟬甄建議先去用餐,謝尹芸急了:「等等,你們還沒有說我的課,這樣我不知道哪裡要改進!」幾乎每個老師都渴望看見自己的不足,只為了促成更有品質的教與學。

老師的努力,讓學生的學習有了改變。除了前後測數字有顯著進步外,孩子學習動機提升、學習信心增加、更喜歡來上學。

語文課的節奏清晰,念口訣、造詞、造句、寫字、遊戲做結,學生都很習慣。

不只補救教學,所有課都改變

過去永齡語文教學研發團隊也在另一所小學做過教學實驗,但遇到的困境是,孩子回到原班,又是相同的學習環境、落入習慣的學習模式,補救教學結束後,成績又開始往下掉。

新光國小特別的是,這次的教學改變不是從外部介入,是從學校內部開始,「與其說他們做補救教學,這個過程更像自己的教師專業成長,」與新光老師工作一年多的葉蟬甄觀察。

校長高文良也坦承,他的目標從來不是放在補救教學,這只是過程與方法。「我要做的是個別化教學、有效教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讓老師在為孩子做補救教學的過程中習得一身功夫,回到日常課堂也成為一個更專業的老師。

現在,小小的新光國小不只在教育部補助的時刻進行補救教學,白天的課,老師們也都習慣彼此觀課、討論、評量、考卷也都有很多版本。

「如果在這個最偏遠的鄉村,孩子都可以學得會,那其他地方的孩子怎麼可能學不會?」黃仲一說出了他心裡「由鄉村進攻城市」的教學夢。故事還在寫,這群老師想守望的,不僅是新光國小的孩子,還有在偏鄉或是城市角落,無數個像新光孩子一樣在學習上需要特別幫忙的孩子。

本文出自《親子天下》雜誌53期

延伸閱讀:

永齡希望小學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