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大附小師生揪團 樂在校園植物研究

明明下課了,三年級的孩子卻還停留在教室,想更進一步了解如何做研究。任教不同領域與科目的老師們,也為了進行跨領域的自由研究教學,成立了社群。

當孩子分組做研究,吵得不可開交,仍為了完成研究,發展出規則達成團隊合作。依現行法規,老師們在教學歷程尚無法進行協同教學,轉而透過溝通討論進行跨領域共備,透過觀課和議課,分工合作指導孩子完成校園植物的研究。

當孩子完成生平第一次研究,自信滿滿的認為做研究並不難。老師們看到孩子在歷程中的成長,湧著滿滿的感動,相約來年繼續執行12年國教前導學校計畫。

這是屏大附小實作新課綱的一年,對於孩子與老師來說,都是美麗而快樂的記憶

精進校訂自由研究課程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即將實施,為落實教學學術研究的任務,屏大附小葉運偉校長帶領學校新課綱任務小組,盤整學校課程。既有的彈性學習課程架構完整,無須大幅度更動,然而,該校「自由研究課程」的存廢卻引發課程發展委員會的論戰。這項課程是屏大附小孩子們共同的記憶,然而,因課程結構與學習時數不足、教師專業不一,導致學習成效不佳。於是,精進校訂自由研究課程,便成為試行新課綱的第一要務。

任務小組一開始即決定,課程設計從生活情境出發,擇定「校園植物」為三年級的研究主題。遵循強調跨域統整的新課綱內涵,採行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解決課程結構與學習時數不足、教師專業不一的困難。將自由研究依研究主題訂定、資料蒐集、資料整理、成果發表四個單元所需,統整校訂本位課程、校訂閱讀教育、校訂資訊教育、藝術與人文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課程。

而在教學部分,面對跨領域教學的新嘗試,跨領域的任課老師們組成社群。每月定期開會,社群目標明確,還有協作教授暨南大學的鍾宜興老師陪著大家,讓課程試作方向正確且運作順暢。社群工作包括研發跨領域的自由研究統整課程,撰寫素養導向教學示例50節;辦理12年國教新課綱以及分組所需的活動理論之專題講座;針對每個月的教學進度說明與討論(共備)、教學經驗分享。最後並進行教學觀察與回饋,針對分工的課程如何統整,擇定觀課的教學主題。

至於學習部分,在「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核心素養取向下,採用分組學習模式,學生2至3人一組,課程依循研究流程進行單元規劃,分為資料蒐集、資料整理、資料整理、成果發表。每一單元設計若干課程主題,從了解研究、培養資訊能力、蒐集資料、觀察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撰寫結論與心得、終至將報告裝訂成冊發表,一步步朝向「培養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

在植物觀察課程中看到師生的轉變

試做一年後,老師們認為,有了教學的分工合作,導師不再是單打獨鬥。每一次的社群集會,大家針對課程交換意見提出問題,問題直接但切中核心,在對話交流中思考出解決策略。例如「自由研究課程的分工如何統整?」於是進行了觀課;例如「植物觀察教學如何以文字書寫?」於是老師提出表件的修正。例如「今年的教學心得如何傳承給來年的老師?」於是學校決定在新學年度進行經驗分享。

而在孩子的成長方面,從自由研究報告作品中,老師們發現經過協同備課後的教學,孩子們資料的整理很有系統,植物觀察紀錄很詳盡,封面設計很有特色。老師們也發現,孩子們不只認識了校園植物,也學習到團隊合作與培養人際關係的能力。

老師們有幾段文字描述得很深刻:「進行觀察教學時,觀察記錄一組一張。有的組搶著寫,因為覺得自己寫的比較好。有的組推來推去,因為覺得自己字醜、不會畫圖、會寫不好。原來,老師第一件事要先搞定小組如何合作!」「看著孩子從吵著自己寫的才對,自己畫的才像,還把別人辛苦寫的、畫的全部擦掉、甚至撕掉、吵到整組罷工、嚷著拆組,丟下破爛記錄表給老師撿。變成開始思考為了作品好,想出許多分工方法。」孩子們不是因為老師要求而做,而是為了表現得更好而自我要求;孩子們不再是強出頭、覺得自己做的最好,而是學會與別人合作。原本覺得教觀察記錄超累的老師們,看了孩子的轉變,最後竟認為很開心、很值得。

葉運偉校長認為,無論是學習歷程的觀察,或是孩子們研究報告的心得,團隊合作都是此次課程的焦點之最,團隊合作怎麼學與教,簡單說,當然要先有機會,且行且給予動機激發與解決問題指導。學校老師相約來年繼續開發新課程,很多人問理由何在?自發、互動、共好,不但是為達新課綱的課程理念,也刻劃了理想的教學歷程,因為願意,因為交流支持,所以才能創造正向的教學經驗。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