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政府投入28億元教育建設經費進行「新校園運動」,全面改善老舊校舍,打造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此外,也要打破傳統的校園空間,將校園打造成大型「知識遊樂園」,把空間主導權還給孩子。龍山國小抓住這個機會,讓老校舍拆除到建築新生的過程,成為孩子一堂「我的學校」課程,讓校園的新陳代謝成為美好的記憶。
龍山國小校舍改建 學生如上一堂課
老建築拆除 成為一堂生命課程
龍山國小是一所鄰近竹科的百年老校,校內的群英樓是一棟2層樓的特色建築,但因老舊未達耐震能力的標準,必須進行拆除重建,也是此次新校園運動啟動的起點。以往,校舍的拆除建設工程跟師生是毫無關係的,但此次二年級的孩子是生活在群英樓最後的小主人,老師們想把握住孩子們一生中難得的生命經驗,構思了「我和群英樓的故事」主題課程,讓孩子浸潤在真實的環境場域,喚起對生活議題的覺察力。
整個主題課程有「老建築踏查」、「打開舊回憶」、「小記者說故事」、「彩繪舊時光」、「動手蓋新家」、「建築故事展」六個學習活動,以「建立老建築和孩子的關係」鋪陳學習脈絡,循序漸進讓孩子與老房子的生活連結交織,情感累積深化,最終將關懷環境的能力透過構築未來校園建築的方式做發表。
學生像是去拜訪、親近老朋友,尋覓群英樓的各個有趣角落,紀錄分享自己和老房子的生活故事,再透過老照片、老校友、老校史,覺察校園建築的歷史變遷與多元面貌,更加想要親近守護老建築。每一班的孩子分組探究、合作完成150*150的龍山校園基地模型。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得以感受校園整體環境的關係,表達對生活空間的需求與期待,並將老建築的故事融入新建築模型創作,去思考設計適合未來龍山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處所——「我夢想的群英樓」。
透過主題討論 師生勾勒理想校園
龍山國小二年級導師林柏妤說,學生要遇上校園大改建並不容易,學校和老師共同設計這堂課。在「群英樓」拆除過程中,由學生參與繪畫、攝影和寫作,用文字和影像記錄樓塌、樓起產生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調查與創造力。
群英樓後方有水生植物池和魚池,養了小烏龜等生物,施工期間如何保存這處「戶外教室」,都值得學生觀察。林柏妤表示,除了寫作、攝影、繪畫能為孩子留下校園新舊回憶,同時發揮才藝,最後還要做模型、展演成果,也是很好的邏輯訓練機會。
龍山國小在教師社群共備課程時,讓建築師來幫老師上課教建築概念,做基地模型,他們發現,當大家有共同的目標,自己找事做,與別人溝通討論,原來這才是「合作共創」。而在實作的過程中,老師不再是教導者,也沉浸在建築學的領域中,跟著孩子一同學習,如何觀察、理解和感受建築與環境。並由每班小朋友進行主題式討論,發展各種對校園新建築的歷史保留,或是未來校園藍圖。
龍山國小校舍改建 學生如上一堂課
於是,模型中就看見校園多出水池造景、大操場旁還有小操場,整間學校綠意盎然,變得靈活有創意。過去倘由老師耳提面命,往往過於務實呆板,林伯妤妤指著老師們試做的模型說:「你看,老師做的就是呆板的學校,學生的反而好看!」
有學生說,早年的舊校舍照片裡有很多哥哥姊姊在種菜,讓他印象深刻,他也想在新校園學農作。另一位二年級學生說,他把心目中的學校畫下來,有足球場、很大的遊玩空間,更把設計圖提供給建築師參考,期待未來的新校舍是個新樂園。此外,老師也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紀念舊大樓,就有小朋友自編紀念歌,敲水桶當伴奏;還有小朋友自搭帳篷,說要在帳篷裡陪校舍說話睡覺。
龍山國小的除了開心迎接全新的學習空間,龍山國小師生們也依依不捨的向群英樓說再見,一棟老建物蛻變成為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貴的相遇。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