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高中愛心義賣麵包活動持續多年,麵包由學生親手製作。陳秀如攝
為何身在大自然,卻在教室裡上自然課?這是蘭嶼孩子對傳統教育的提問。為了保留文化,蘭嶼高中走上實驗學校的路。
實驗教育的風潮,如冬天強勁東北季風,吹到臺灣、孤懸在太平洋上的蘭嶼。島上唯一一所完全中學,蘭嶼高中,將轉型為臺灣離島第一間實驗學校。
在教育部及臺東縣政府教育處積極推動下,2017年9月,蘭嶼高中與臺東縣關山、三和和大南國小一起被授予實驗學校門牌,宣示轉型為實驗學校。蘭嶼高中將轉型為「TAO民族實驗教育高級中學」,領牌只是一個形式、只是起點,改變之路,才剛剛邁開。
課本說太陽下山,但這裡是下海
隔了一道海洋,蘭嶼和臺灣的文化、環境、生活步調……似乎都因此斷了連結。然而,即便蘭嶼的一切如此獨特、和臺灣如此不同,但是坐在蘭嶼高中教室裡的學生,過去用的教材,上的大多數課程和科目時數配比,對於師資的要求,都和臺北市學生用同一套標準。
7年前,蘭嶼高中學生拍了《學校為什麼不能是這個樣子呢?》影片,描繪這樣的矛盾。一位男學生將教室的課文聲當背景音,無奈的說:「自然課不就是要和大自然親近嗎?現在我都想睡覺了??」他們每天身處在最棒的自然教室,但仍得坐在教室昏昏欲睡的聽課。
就像出生於蘭嶼的作家夏曼.藍波安常在受訪時提到,以前讀到「太陽下『山』」,他很難想像,因為在蘭嶼看到的是「太陽下『海』」。當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脫節,孩子如何相信所學?又如何體會學習的意義?
蘭嶼唯一一所完全中學是位於椰油村、創校近50年的蘭嶼高中。校長楊瑞良認為,蘭嶼高中是許多蘭嶼人的母校,有文化扎根與傳承的責任。
轉型後校名加上「TAO」,是達悟族稱蘭嶼為「人之島」之意、象徵學校結合在地文化,未來課程也致力融入蘭嶼文化,國中部將嘗試主題式教學、跨領域詮釋島上傳統生活經驗;高中部餐飲科利用當地食材、發展在地美食與創意料理,也培養學生深度導覽能力。
轉型實驗學校,老師們得先當「蘭嶼的學生」,奠下在地文化背景,講話幽默的楊瑞良就是一例。自我們抵達蘭嶼,搭上楊瑞良從老家彰化運來、多處都因蘭嶼濕熱多雨多鹽分的氣候而生鏽的家用車開始,楊瑞良講的都是蘭嶼的故事,從飛機跑道談到芋頭田、從土地政策講到菜單上「情人的眼淚」,楊瑞良像個導遊,很難想像他在蘭嶼高中擔任校長還不到3年。
就像校長從各面向認識蘭嶼、與居民互動,蘭嶼高中教師們也正深入了解蘭嶼。記者採訪前幾天,老師才剛進行「部落文化發展與遷移史」活動,為了認識各部落歷史。
蘭嶼中學28位老師只有4位是在地達悟族人,在認識原民文化上必須花許多心思,蘭嶼中學教務主任曾如形容,發展主題式教學,老師要當孩子的「橋」,串起任教領域與在地文化間的連結,才能帶學生學習。
在蘭嶼發展實驗教育,還需和社區取得共識,因為未來課程會請耆老做協同教學,也關乎學校的教育理念及想培養的學生圖像,是否符合社區想像,學校為此和社區耆老與意見領袖們做了許多溝通。
在蘭嶼中學任教20年的曾如認為,實驗教育是在鬆綁蘭嶼的教育限制,過程中「可以先從他們的文化為核心去想我們要教孩子什麼,而不是以主流或現在的各種眼光來說我們的孩子要學什麼,」曾如說。
實驗教育要做「文化平等」
出生於蘭嶼的蘭嶼椰油國小老師周家輝,求學歷程就像許多蘭嶼學生的縮影,在他小學一年級時,父親考量蘭嶼教育資源落後,便決定舉家遷至臺灣。兩年前,周家輝在接受廣播節目採訪時也說,現在蘭嶼孩子小學畢業後,有些仍會選擇到臺灣求學。國中畢業,為了更多樣的教育選擇,七、八成學生都會出去念書。
但是到臺灣學校,周家輝說:「我學的東西都不是我們文化的東西,也沒什麼屬於我們蘭嶼的東西,」道出原住民學生學習臺灣知識體系的教育內容時的衝突。
曾如表示,透過實驗教育,她想做的是「文化是平等的」,讓蘭嶼學生在蘭嶼學校能學到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只學到外面的事物、卻忘了自己的根。
一般學校轉型為實驗學校已經很難,身為偏鄉加離島的蘭嶼、要克服的挑戰更多,例如蘭嶼老師出外進修很不易,因為天候問題、經常出不去又回不來。其次是代理老師流動率較高,楊瑞良說,曾有位代理老師帶著歉意表示,學校花了那麼多心力栽培他們,若明年就離開的話,對學校感到很不好意思。
而楊瑞良掛心的是,外界急著想看成效,但是實驗教育若要建立得完整,便需將時間拉長,他也形容學校的課程現在就像「全面翻修中」,因為國高中的課程都要解構後再重新建構。
當記者問起曾如學校未來發展,她的回答呼應了我在蘭中學校壁畫、學校紀念馬克杯、網路的蘭嶼資料,不斷看到的兩個字—「謙卑」;她說:「還在做,如果以蘭嶼的人來說,不要一直講!你就安靜的做,自然會水到渠成,一直講就會被魔鬼聽到……我覺得就是溫溫的看,慢慢做慢慢學,然後修正。」蘭中的老師們選擇向土地、向耆老、向教育前輩謙卑學習,踏實的為轉型做準備。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