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都希望孩子認真念書就好,會注意到公民課,多半是因為孩子公民考試考太差,家長才跑來找老師聊
公民課援引時事新聞做討論並不算特別,然而台北市金華國中的公民課除了藉此讓學生了解時事外,更希望學生從各種新聞資訊中學會擷取、解讀跟判斷思考能力。
然而,國中生很忙,有看新聞習慣的原本就屬少數,即使有看,也是看綜藝版的輕鬆新聞,大多數國中生可說與現實生活脫節,更有家長不希望孩子想這些「有的沒的」。
有二十年公民教學經驗的老師陳敏華說:「現在PISA希望培養閱讀素養,公民課若能超越新聞事件本身的討論,訓練孩子更高階的思考、判斷跟表達,這些其實是可以延伸到各學科的重要學習力。」
因此,台北市金華國中社會科領域的六位公民老師從去年四月開始,每個月發行一次金華國中「公民新鮮報」學習單。六位老師一起合作分工,每月編出一頁A4大的報紙,正反兩面各有一則最新的重大新聞議題,也有新聞相關照片跟知識小檔案。最下方則是結合封閉(選擇、是非、填空)跟開放(申論)兩種題型的學習成果驗收區。
服貿、核四,全進行了解討論
從去年到現在,七到九年級的每週公民課會保留部分時間,做新鮮報的專題討論跟分享,金華的孩子們已經實際閱讀和討論過「服貿協定」、「多元成家」、「核四公投」、「敘利亞內戰」跟「H7N9禽流感」等國內外重大新聞議題,觸及的新聞廣度深度甚至超越大人,這些大人眼中的 宅小孩開始對於周遭的社會「有感」。
八年九班的陳泓瑋平常就有注意核能新聞,「核四議題」那次的學習單他意見寫到滿出來,班上討論也非常激烈,曾為此舉辦過兩次辯論,班上本來「反核」多,後來辯論後,主流意見卻轉向了「擁核」。關鍵在於代表「反核辯方」的他以為大勢底定,不用準備太多,辯論時表述雜亂,但原以為輸定了的擁核派卻準備得超好,讓他見識到群眾意見透過辯論是可被扭轉翻盤的。
學用各種角度看媒體資訊
九年一班的游子欣則發現,核四要辦公投這件事看來好像很民主,但仔細了解才發現,原來只要在公投題目角度上動點手腳,就能左右結果,如果看新聞能看到這個層次,就足以辨識媒體訊息的背後傾向。
要跟青少年談時事其實沒那麼簡單,因為討論彈性很大,百花齊放之下對話非常容易「失焦」,老師們要維持穩定、開放的態度見招拆招,才能真正開發孩子的思考力。
比如一談到選舉,孩子們就卯足全力投入,不是要討論選舉議題,而是從老師的衣服顏色或平時談話中去猜測老師的政治傾向;有些孩子發表意見時流於表面嗆聲:「我爸說etag就是很爛!」老師要能忍住責罵,追問孩子:「那你自己的了解呢?」而有些內向安靜的班級,每次討論都是「中立」意見的孩子最多,老師要點名發表,頭是低到不能再低,但是老師們發現,有些孩子課堂上安靜不太說話,學習單卻展現了有層次的正反並陳、甚至多角度的思考,因此老師們也會針對孩子的多元表現給分。
一年多的思想訓練洗禮,似乎養出了一群頗具媒體素養的孩子。去年底,「公民新鮮報」討論服貿協議,被家長誤解為「黨國洗腦教育」的工具,讓小小的「公民新鮮報」也上了報紙跟電視變成一則「真新聞」。老師們低調埋首寫報告之餘,決定堅持理念繼續做下去,反倒是學生們很激動,主動分析新聞的偏頗處,並希望告訴大人們,「我們不是小孩了,我們真的有花時間去懂服貿。」公民新鮮報要把學生從慣性的標準答案學習中拉出來,重新還給他們獨立思考的養成空間。
延伸推薦:金華國中「公民新鮮報」
時間:2013年4月起,由全校6位公民老師共同編輯「公民新鮮報」,每月固定兩則新聞深度報導的學習單
活動:公民課前先發下新鮮報讓同學填寫,並在每週公民課保留部分時間,老師出問題,同學分組討論上台發表意見,或舉辦辯論會
教學小錦囊--帶青少年討論,如何不失焦?
當老師希望開啟討論,卻遇到了以下棘手狀況怎麼辦?
第1種嗆聲型同學
問:「請發表你對etag政策的看法?」
答:「我爸說etag很爛!」
繼續追問: 「那你自己的意見呢,你覺得etag應該怎麼改,會比較符合你的期待?」
分析:同學只要願意表達意見,就要抓住能引導想法的機會。
第2種靜默型同學
問:「同學們,對核四議題你們有什麼意見?」
(同學頭低低,一片靜默)
繼續追問:「你可以是『贊成』、『反對』或『中立』,重點是告訴大家『為什麼你這麼想?』」
分析:針對同學意見不評價對與錯,建議同學可以用說的或者寫的方式整理想法,用多元方式給分。
第3種盲從型同學訂閱
問:「你支持多元成家法案嗎?」
答:「當然啊,我的好朋友全都支持!」
繼續追問:「可以說說看,你知道多元成家法案通過後,可能會造成哪些影響嗎?」
分析:引導同學看到新聞事件背後造成的衝擊,才能更全面的做出判斷。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