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瓠仔菜瓜推動減塑 北市萬華國中翻轉食農教室

北市萬華國中的校園有機農園全景

臺灣俗語中有一句「人那衰,種瓠仔生菜瓜」,瓠仔(瓠瓜)很好吃,菜瓜(絲瓜)也很好吃,種瓠仔當然是想要生瓠仔,而種瓠仔會生菜瓜,代表著「不如人意」。這兩種常見的蔬果,有許多小孩卻不知道長什麼樣子!臺北市立萬華國中教師林秀卿利用瓠仔和菜瓜的特性,不但為學生上了一堂食農教育課,也在無形中推動環保減塑的觀念。

師生將天然瓜果素材製為生活器具

林秀卿表示,瓠瓜是製作水瓢或容器的原料。將瓠瓜剖開成兩半,嫩瓜去皮後,取中間的果肉可以做成美味的菜餚食用;果實繼續成長至老化,成熟外皮曬乾後,果皮就會變得硬而且不透水,極適合用來做為容器或水瓢,用來取代寶特瓶與塑膠水瓢,不僅環保,也很有古早味的FU。

絲瓜的嫩瓜去皮後,果肉可以做成美味的菜餚食用;果實成熟乾燥後,去皮、敲出種子,剩下的裡面全是軟硬適度的纖維組織,稱為絲瓜絡,又稱菜瓜布。種絲瓜時,刻意留一些老絲瓜製成絲瓜絡,擔任廚房裡洗刷碗盤、鍋子、灶臺,去油去污能力超強;還有洗澡時,硬中帶柔的天然絲瓜絡擦背最舒服。絲瓜絡淘汰時,回收堆肥,完全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

林秀卿說,瓠瓜與絲瓜,已有幾千年的栽培時間了,是夏季庭院常種的蔬果之一,取材容易,也是教室與市場推廣的基石。具有質樸美的水瓢和洗碗、洗澡皆可用的天然絲瓜絡,不是什麼瓜都可製成的,能有機會在教學場域及課程進行中,帶著學生一起學習將天然瓜果素材製為生活器具,實在是一大樂事。

透過食農推展「一瓢飲」不塑的觀念

在現今市場,絲瓜絡在網路售價約10公分30元,每年8月過後,中南部的市場裡,也有許多歐巴桑扛著成串的絲瓜絡兜售,價格亦尚可接受。而在石化原料的應用還不普遍的年代,水瓢原料幾乎都是瓠瓜,它曾經是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可是各風景區老街的瓠瓜水瓢一個售價就要200元,與市場量販塑化產品價格相比,太沒競爭力,推廣相對就不易了。於是林秀卿便試著透過食農教室,期待推展「一瓢飲」不塑的可能性。

林秀卿推展至她所任教的七年級各班,於第二學期開學後,大量栽培瓠瓜與菜瓜,開春是最迎合瓜類生長的氣候,到學期中,牽引瓜蔓爬滿架,也可以觀察開花結果的生命教育、採瓜果實習烹調技術與品嚐美味、藤蔓攀架綠化環境與防晒遮蔭隔熱,再留幾個老瓜,製作絲瓜絡和水瓢、容器,讓教育與生活更貼近。

此外,在食農教育課程,林秀卿也進行分組探討「一簞食,一瓢飲」的古文新解。根據論語雍也篇的描述,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總結學生意見後,延伸結論展開行動。

師生決定透過觀察本校農場栽培的瓠瓜與菜瓜的生態與運用,進而連結環保減塑實踐行動。大家認為,食物原物料的品項,古今變遷有創新,也有保留古早味,然而承裝食材的容器,與清潔用品,古今迥異。例如古人用瓠瓜硬殼瓢水裝飲料,今人則用寶特瓶或塑膠水瓢;古人用天然絲瓜絡清潔洗滌,今人則用塑質菜瓜布。

林秀卿說,全球環保減塑政策夯,2018年1月英國首相梅伊(Teresa May)宣布極具挑戰性的環保政策,務求在25年內達到全面停用非必要的塑膠用品的階段目標,包括塑膠袋、寶特瓶及吸管在內,可避免使用的塑膠用品。臺灣也積極推動限塑,因此需要更多的教育行動來響應環保教育。期許以食農教室的瓠仔菜瓜,與學生一起學習,從生活中逐年淘汰塑膠製品,讓2030年臺灣無塑!

學生們栽種的瓠瓜,尺寸比頭還大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