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珊瑚礁分布在哪裡?珊瑚礁適合在哪裡生存?基隆仁愛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在講臺上大方分享調查,底下的同學也可以立刻用平板點擊查詢資訊,展開海洋生態大探險。
基隆仁愛國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訪崁仔頂魚市
位於靠海的基隆市區,仁愛國小的孩子從小就對海港、漁船不陌生,在海風吹拂下,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和海洋脫不了關係。「對於海洋知識的探究一直是我們相當關注的主題,老師們也發展出許多海洋專題探究課程。」基隆仁愛國小彭麗琦校長笑說。尤其是在加入數位深耕計畫以及建置智慧教室後,老師們大量運用數位載具導入科技教學,讓主題課程變得更多元、更有趣。
海洋探險,帶著想像力出發!
很早就開始帶著學生做專題研究的導師林心茹老師,對於運用數位工具輔助教學很有心得,尤其是她和其他老師們一起設計發展的「海洋探險隊」教案,不僅帶著校內學生探索,暑假期間更邀請基隆市其他各校的孩子們一起參與,帶孩子夜宿圖書館、早起到崁仔頂魚市、潮間帶觀察生物,以及運用海科館資源探索知識。
「主題式的學習橫跨了自然人文面向,讓學生從對海洋的好奇心出發,展開一連串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我們把學習主權還給孩子。」林心茹老師分享教案設計的初衷。
跟著海洋探險隊的腳步,老師們先引導學生蒐集資料,認識海洋以及所身處的這座城市,比方說探討海洋城市的產業問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過去從事的哪些職業現在已經消失了?例如捕魚網的工作、碼頭工人。林心茹老師也帶著孩子去發想,這座城市還有哪些優勢?未來可能會有哪些新興產業呢?
她還記得有一次,帶著學生到獅球嶺砲臺鳥瞰整個基隆港,有一組學生發想出一個點子,「他們想建議基隆市政府在獅球嶺砲臺到基隆港間蓋一座纜車,然後在基隆港建一座水上樂園。」孩子的創意雖然天馬行空,卻讓未來有更精彩的想像,同時也是最好的社會參與示範與公民學習的機會。
學生們運用網路和圖書館資源蒐集資料
創新科技讓學習更有趣
「自從104年我們有了智慧教室後,海洋探險隊的探索主題,有了更多更好玩的作法。」不喜歡教學一成不變的林心茹老師舉例,探討海洋污染時收集而來的海洋廢棄物,以前只能用眼睛觀察,現在只要在平板上面加一個鏡頭,就變成微距鏡,學生可以立刻觀察到藤壺黏在廢棄物的表面、細小的東西卡在漁網上面,他們可以從這些蒐集來的海洋垃圾中發現許多線索,例如它們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中國跟日本的垃圾會漂流到臺灣?
其他還有運用VR的技術吸引孩子開啟研究主題,例如介紹海上充滿垃圾的無人島,林心茹老師笑說:「當時我就用平板點開Google street view街景服務,找到那個海灘上滿滿都是浮球、漁網和塑膠垃圾的無人島,讓學生真實的感受現場。」
學生自信的在智慧教室的電子白板前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課堂進行中,學生運用白板,分組認真討論
一起參與協同教學的葉淑卿老師也分享,以前她教魚種分類的課程時,孩子得透過剪貼紙片來實作,現在用App軟體搭配平板,變得更靈活,孩子只要在平板上拉過來、滑過去,弄錯了再刪除就好,不會紙片到處飛。「小朋友做好作品後,直接上傳平臺分享,大家都能點閱,很快很方便。」
學生上臺分享製作的心智圖
「孩子們很喜歡運用數位工具來學習,老師也可以減少不斷重複說明的過程。」兩位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肯定,他們不只把注意事項與說明更新在教學平臺上,也隨時把學生的精彩作品放上平臺共享,讓其他同學能模仿或修正,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孩子。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