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淇華:108課綱來了,高中該準備的4件事,打造學生自學力

在臺灣,20歲的年輕人73%在念大學,美國51.8%,德國26.3%??世界前二。當一個國家超過70%的學生都上大學,上一樣的課程、考一樣的試、念一樣的科系,最後文憑失去價值,難道不應該趁新課綱的契機,真正以學生的性向出發,去改變我們的教與學嗎?

「你住在國外幾年?」

「老師,我都住在臺灣,只曾與家人到國外短期旅遊。」

「怎麼可能?」我覺得不可思議:「你的英語像Native Speaker(外語為母語者)一樣流利,你怎麼學的?」

「我都和弟弟看Youtube『自學』。我們看喜歡的節目,也會學著講。」

這對高一的雙胞胎兄弟,順利通過學校的外交小尖兵及國際班甄選,表現得比許多在國外長住的同學好。他們說的「自學」是108課綱核心,然而他們的自學背後,其實有客觀的「鷹架」支撐著。

事實上,面對108課綱新增的「自主學習課程」,高中端應該為學生搭起4種鷹架。

一、自主學習的網路空間

雙胞胎在家裡看Youtube,因為他們有輕易取得的網路空間,但對部分家庭而言,上網卻是筆負擔不起的開銷。帶社團時,我總是想當然耳的對學生說:「晚上我們在網上討論。」但總是有學生回覆:「老師,我家沒網路。」或是「我的手機不是智慧型手機。」問他們需要使用網路時怎麼辦?他們幾乎都回答「去網咖」。

每個學校圖書館幾乎都有電腦供學生上網,然而學生若需要做更深層的學習,每周一節時間,實屬不足。新課綱的學習架構下,學校圖書館或是「自主學習教室」開放時間的延長,是每個學校必須面對的課題。

二、提供多元探索機會

今年學測考科首度改為「5選4」後,新北市清水高中的韋詠祥以總級分48級分,透過近年新起的APCS組大學申請入學管道,最後申請上交大、政大和淡大3校資工類科系正取。我指導的惠文高中新聞社同學,特地訪問了韋詠祥。

韋詠祥表示,國小五、六年級開始玩電腦遊戲的他,還不知道什麼是程式語言,直到國中時期,班導請來有資訊背景的家長,教同學們簡單的程式語言,那時他才知道所謂的程式。此後,他對程式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透過網路自學,遇到不會的就去網路尋找資料,再不然就到資訊社群去詢問,其中許多資源是國外的網站,所以英文能力也是他能利用國外資源的關鍵。

自從開始接觸程式後,韋詠祥覺得寫程式比遊戲要好玩的多。他非常感謝班導提供多元探索機會,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後續的學習。他也鼓勵對程式設計有濃厚興趣的同學,可多使用網路資源自學,不一定要花錢上課,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與時俱進的「導」師

去年四月參訪德國漢諾威的姊妹校,發覺他們負責升學輔導、就業輔導、與心理輔導的三位老師,工作涇渭分明,九月參訪加拿大亞伯達省紅鹿市規模較小的姊妹校,發現一樣的專業分工。依此精神,十二年國教總綱規定高中應設置「課程諮詢教師」,提供學生選課的輔導與諮詢。國教署規劃未來課程輔導諮詢將由導師、專任輔導教師(含生涯規劃教師)、課程諮詢教師三類人員協力分工。

然而,現今學校「課程諮詢教師」真的了解升學輔導與就業輔導的專業嗎?如果沒有,要如何給學生自主學習因應的方向。

我常問已經考上中文系與英文系的學生:「你知道念這個系要修那些學分嗎?」或是「你知道念這個系未來可以進入那些職場嗎?」得到的回答常是「念畢業再說」、或是「蛤,英文系要念那麼多文學課程,我喜歡講英文,但不喜歡文學耶」,更可怕的是,他們詢問學校老師後,得到的常是「過時」的資訊。

2018年美國戴爾公司的未來研究中心估計到了2030年,高達85%的工作是現在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不管是升學或就業,一個好的「導」師必須要時時充電才能與時俱進。

更重要的,一個好的「導」師,要懂得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將自己的興趣經營成自己的能力。就好像好友KiKi曾分享,兒子在美國普渡大學開學第一個月,生涯導師要他們「找三個工作」,兒子寫下三個志願後,老師還要求他們詢問這些工作公司的徵才條件、年薪。調查後,兒子才發現若沒做過第二個志願,很難得到第一志願工作;但若想得到第二志願的工作,最好要修過傳奇人物保羅·布蘭登·吉伯(Paul Brandon Gilbert,著名吉他手)的線上課程。

一個導師不見得要甚麼都懂,但記得一定要保持虛心,不要裝著甚麼都懂,才能與學生一起靠「自主學習」進入「終生學習」。

四、名符其實的彈性課程

當一個老師幾十年只教升學,卻從來沒有帶過「彈性課程」,他真的有能力為國家「適性揚才」嗎?

「彈性課程」包含自主學習、社團、校本課程、特色活動、與選手培訓等幾大類。然而在教育現場的老師都知道,臺灣的老師不喜歡帶社團。

英美學校,帶社團是老師的義務,當學生依興趣選社團,老師就能在帶社團時,順便做好引導的工作來「適性揚才」。但當一個討厭帶社團、痛恨培訓選手的老師遇到108課綱的新改革,他身上會有多少引導學生的知識或經驗?

因此,現場老師心知肚明,新課綱下,高中生總學分畢業最低學分數為150 學分中,選修課至少需修習40學分且成績及格,各科群在課發會的重點不是提出研發的課程,而是進入「搶課大戰」,因此最近大部分學校因應108課綱而開的課程,常是「圖文不符」的新瓶裝舊酒。

一位在跑教育路線17年的資深記者,上週很沉痛地回應我:「P(學習歷程)要佔50%,又有造假性,各大學最多只能看課程成果三件,多元表現看十件……老師,我誠心、真心感覺:沒有人準備好。」

昨日一位高中教務主任請我到他們學校分享「如何因應108課綱的變革」,我問他學校開那些多元選修課程,他率性回答:「假的,還是拿來上升學課程。」社團了?「空的,隨便玩一玩應付即可。」然後,專題呢?選手培訓呢?校本課程呢?

自己每年帶了五個社團,帶專題參加國際網博,還要輔導學生參加十幾項比賽以充實學習歷程,況且害怕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果一個學校仍把自己當升學補習班,卻沒有滿足學生多元學習的需求,那臺灣一年會犧牲掉多少像韋詠祥這樣的資訊人才?

我們都知道,20歲淨在學率,美國51.8%,德國26.3%,臺灣73%,世界前二。當一個國家超過70%的學生都上大學,上一樣的課程,考一樣的試,念一樣的科系,最後文憑失去價值,新鮮人找不到好工作,工作找不到人,難道我們不應趁新課綱的契機,真正以學生的性向出發,去改變我們的教與學嗎?

根據臺大經濟系駱明慶老師於2002年及2016年,兩次發表的〈誰是臺大學生?〉統計,平均所得在前5%的地區佔臺大學生比例,從2001-2003的40.79%降到2011-2014的34.77%,近年的考招改革確實有效分散臺大學生來源,並做到靠教育打破階級複製的理想。

「彈性課程」與「自主學習」,是學生專為自己蓋大樓的學習工程,蓋大樓需要鷹架,其中重要的鷹架,是兼具專業與熱誠的老師。108課綱已經來了,期待更多老師一起當可靠的鷹架。一起,幫學生「適性」;也一起,為國家「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