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校也有雙語課!86間六都公校正推雙語教育

公立學校掀起雙語教育熱,推雙語的學校多受到家長青睞。照片:黃建賓攝

2018年年底行政院公布雙語國家政策藍圖,也特別在教育著力,像是規劃在中小學推動部分領域採英語授課等。過去雙語教學似乎是私校獨有,但《親子天下》今年十月調查發現,六都共有86間公立國中小正在推動雙語課程。公校的雙語課程怎麼上課?產生了哪些效果?又有哪些挑戰?

「Where can you get water?」永吉國小外師秀娜(Shawna)在小學二年級的生活課,帶著學生討論水資源議題。孩子用中文搶答:游泳?飲水機?滅火器?水管?一旁的中師再協助將這些答案翻成英文,告訴秀娜。

近兩年,有愈來愈多的公立小學開始推動雙語課程,在低年級的生活課、彈性課程、體育、美術課等,老師上課的「聲道」切換為全英文,增加學生在校接觸英文的機會。

「同樣是公立小學,我聽到這間有在推雙語,原本想讓孩子唸的那間沒有,就會想、是不是讓孩子去讀有雙語課程的學校。」一位孩子就讀北市某國小附幼的爸爸正為孩子就學做規劃,學校推雙語、對家長來說顯然有加分效果。

2030雙語國家 縣市公校雙語教育總動員

去年年底,行政院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掀起一番雙語教育熱潮與辯論。政策藍圖希望提升國人的英語力與競爭力,且特別著力在教育層面。洋洋灑灑計畫中,和中小學生直接相關的便是政府宣示要啟動教育體系的雙語活化,其中就規劃,教育部要推動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以及部分領域或學科採英語授課。

強化英語力是許多縣市長期側重的辦學面向。臺北市自91學年就推動英語教學向下延伸到國小一年級,98學年度到103學年則設置了12個英語情境中心;新北市則自11年前開始,先後在5個校區成立「英速魔法學院」,舉辦如英語營隊的體驗活動,希望建立浸潤式的英語學習環境,也從102學年度就開始試辦雙語實驗課程。

公立學校目前推動雙語課程,主要採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 CLIL)與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簡稱 EMI)兩種模式。《親子天下》針對六都進行調查,目前六都共有86間公立國中小在推動CLIL、EMI教學模式雙語課程。

若以實施校數來看,以新北市為最多,共有31所公立小學,每週至少有1個領域採雙語授課。臺北市和高雄市推雙語課程的學校,自106學年度起也快速增加,北市從2間成長到108學年度的13間,高市則從4間成長到15間。

各縣市推動雙語實驗課程的計畫不同,在課程模式、雙語課程節數,與外師搭配方式,教材等都略有差異。較共通的是學校大多將雙語課程規劃在艱澀名詞少、實作機會多、與生活經驗連結度高的科目,像是生活、綜合活動、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等,目前也以低年級為多。

雙語課程 讓英語學習變生動

目前公立學校動雙語課程的兩個主要課程模式,CILI與EMI,有何不同?六都中,雙北、臺中、臺南部分學校的雙語實驗課程以CILI模式為主;桃園、高雄則主要採EMI模式。

CLIL(語言與學科內容統整教學)是將外語學習整合在學科領域中,課堂中有「學科學習」和「語言學習」兩個目標。 

以臺南市府與成大合作出版的 CLIL 教學資源書的教案為例,一堂中年級的剪貼畫課程,除了讓學生瞭解剪貼畫的意義、認識創作剪貼畫的素材等學科內容,也希望學生學習與剪貼畫相關的單字,像是 collage(拼貼畫)、顏色形容詞、文具單字等,還有描述作品的英語句型。

該書指出,CLIL的優點在於課程設計時將學科和語言共同納入教學活動,將英語學習整合在學科內容學習中,讓學生所學的英文能實際應用。

依臺南市的CLIL課程試辦經驗,多數學校傾向於在小一實施CLIL課程,讓學生熟悉雙語環境,其中以體育課、美術課為多,因為老師能透過肢體溝通或示範教學,引導語言程度較低的學生理解上課的內容。

EMI(全英語授課)則是將英語做為學習的「工具」,即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科內容為主,英語學習比較是附帶的,與 CLIL的學習重點側重不同。輔導多個縣市推動EMI雙語課程的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表示,EMI模式是以學科內容為重,語言則有點像是附帶學習,是學習的工具,他形容、就像讀故事書,故事的情節與內容是重心,語言則是為了理解內容而學。而無論是閱讀英文書還是結合操作活動的雙語課程,都因為學習增加了「使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對英語的記憶變得更深刻。

對於這兩種教學模式,有一派的論點認為,CLIL的雙語課程較會看重學生學習英語的成果,例如雖然是上美術課、但英語學習也是課堂重點,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有壓力,但也有校方認為,這兩種模式界定並沒有那麼獨斷,都含有英文教學,老師教學科知識也不會因此而打折。

而無論是採CLIL還是EMI,都增添了學生接觸與使用英文的機會。又、相較於按照英文課本的課文、單字、句型單向講述,還要考試的英文課,與體育、美術、生活自然課等結合的雙語課程,使英語的學習變得更生動。

影響:學生更敢開口說

高雄七賢國小校長夏紹彰觀察,學生喜歡找外師說話、還變成小老師教外師說中文,原本比較害羞的學生,也因為雙語中外師的鼓勵,而愈來愈敢中英併用開口提問。

北市永吉國小外師秀娜也提到,相較於高年級同學,接觸一年雙語課程的二年級學生很喜歡主動找她說話、問問題,像是「what are you doing?」, 「他們(二年級學生)大部分的英文能力都不錯,我想這與他們已經接觸許多用英文上的課有關。」秀娜說。反倒是高年級學生比較害羞,看到她想躲起來。

永吉國小校長楊政修分享,107學年剛開始在一年級試辦雙語課程時,上課時同學很安靜,學生的學習狀況沒有很到位,有一半小朋友不曉得現在在做什麼,覺得老師在說一些「奇奇怪怪的語言」。孩子剛從幼兒園畢業,進到推雙語課程的小學,有近1/3的課程用全英語授課,一開始確實有人會不習慣,但他表示,到了下學期,過了一段「適應期」,孩子持續接受英語刺激後已經漸漸習慣,甚至會開始模仿。

「就像把我們丟在美國半年,我們聽的部分會變得敏銳,我覺得孩子也會是這樣,不斷接受老師語言的刺激後,漸漸會習慣這樣的語言不是『奇怪的語言』,並發現大家都講、就會跟著講出來。」楊政修說。

待觀察:12年養出英語力?

2030雙語政策藍圖,希望讓現在的小一學生、經過12年後能養出英語力。然而目前公校推雙語教育,多半仍聚焦在低年級。

小學階段往中高年級推雙語教育的困難,其一是有老師擔心中高年級進入比較深入高層次的學習,「用雙語,會不會有些重要學科知識無法傳達?」另外、隨著學校整體雙語課程節數增加,也需要更多的師資。

高雄七賢國小是高雄的雙語中心學校。學校按照規劃、要將雙語課程發展到中高年級。夏紹彰表示,最理想的狀況上是每個年級有2位能教雙語課程的老師,就可以互相觀課與備課,比較有彈性。不過,現階段七賢國小的雙語教育團隊為6人(5位中師,1位外師),隨著雙語課程的年級延伸,與理想中六個年級要12位雙語教師的規模還有段距離。

老師在設計雙語課程上也有許多挑戰。永吉國小雙語中心主任、也是英文老師的鄭祐竹形容,教雙語課程像是「中年轉換跑道」,因為上課不再有課本可以參考,得要自己找教材,準備影音、圖卡、教具等各式媒材。和外師協同教學,也需要調整課程節奏,有更多的討論,這些都需要花費老師許多心力。

雖然去年教育部喊出預計4年有2,000名全英語授課的師資,目標8年增加5,000名全英語師資到位,但對於已經在推雙語課程學校,雙語師資的到位與增能培力,已迫在眉睫。

除了師資培訓需求迫切,家長將孩子送入推雙語教育的公校,對於雙語學習的想像與期待,也需與學校對焦、調適。受訪的幾位校長、老師都提到,不希望推雙語反造成孩子的另一種學習壓力、或是激起家長的焦慮。

推雙語課程的青埔國中校長林挺世表示,雙語課程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果難立竿見影,校方會持續多透過營造雙語環境,創造外師與學生文化交流、溝通對談的機會,來提升孩子過往英文課較少著墨的英語聽、說能力。

林挺世建議父母,若想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妨先拋開傳統英語學習的觀念,不單以英語段考、大考成績評價孩子的英語能力。他鼓勵家長試著和孩子談論課堂上出現的國際議題、課後雙語學習活動等,從此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與成效。

這一波的雙語教育扎根,是否真能改變過往考試導向的英語學習,帶起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在公校雙語教育蓬勃發展之下,也有待繼續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