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翻譯機蔡宇哲 創哇賽心理學用白話文為大眾上「大腦牛肉湯」

哇賽心理學 Podcast 創辦人蔡宇哲致力於心理學推廣,堅信每個人都需要懂心理學。他的求學和職涯一再轉彎,勇敢走出舒適圈卻也是他「敢於不一樣」的勇氣來源。蔡宇哲以學長身分,給年輕人生涯探索的建議。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善於把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翻譯成大眾能輕鬆聽懂的白話文,也用心理學的放大鏡來看劇 、看時事。黃建賓攝

專訪《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的這天,正好夾在他4、5個開會與 Podcast 錄音主持之間。儘管行程無縫接軌,他臉上仍然掛著招牌爽朗笑容,神采奕奕,在不同節目中切換,快速掌握聽眾需求。教書和錄 Podcast 的經驗精煉他的表達,句句條理分明,不疾不徐。

打開哇賽心理學 Podcast ,節目主題一字排開,各種「超展開」。從犯罪事件背後的心理學,或是高中生為什麼容易晚睡晚起,到分析鬼滅之刃角色煉獄大哥的性格特質,甚至是威爾史密斯護妻打人時事??,什麼都能聊、什麼題目都可以在心理學找到答案。

推廣心理學,不做「心靈雞湯」要做「大腦牛肉湯」

蔡宇哲最喜歡擔任的角色是科學知識的轉譯者。他在哇賽心理學固定推出 Podcast、科普文章等,也與心理師妻子蔡佳璇(Nana)、律師黃致豪、專長犯罪心理學的教授戴伸峰等人跨界合作主持 Podcast,製作的節目不定位在感性的「心靈雞湯」,而是端出理性的「大腦牛肉湯」,要好聽要有趣,更重要的是達成議題推廣的使命。

哇賽心理學開播至今2年,累積總下載數已有2千萬,長期佔據 Apple Podcast 身心健康類節目的榜首,在今年也被選為 KKBOX Podcast 風雲榜年度百大 Podcast 第39名,是榜上少有的科普節目。

心理學科普節目的走紅,除了歸功主持人的白話轉譯功力,人們更主動向內探索、或更在乎心靈上的連結,也是原因之一。近年來,心理系躍居大學的熱門科系榜上。2021年,也有學生主動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心理課應納入中學課程必修。

相較起來,蔡宇哲求學的數十年前,沒人知道念心理學未來能做什麼;但當時的他,已經看見了這門學問的迷人之處。

蔡宇哲的求學和職涯一路跳 tone。他從五專讀電子科,決定插班考考上中正大學心理系;接著一路讀到博士,研究睡眠,畢業就到高雄醫學大學當助理教授;但後來又捨學術之路,專心做心理學推廣。即使現在收入沒有教職來的穩定,蔡宇哲卻確信,這才是他最想做的事。

打發時間的一本教科書,開啟心理學大門

蔡宇哲學生時期,個人電腦才剛開始要普及,臺灣的半導體資訊產業也剛好在起飛,選擇電子科理所當然。為什麼後來決定「半路出家」,轉讀當時大家都不知道能做什麼的心理系? 

蔡宇哲發現,過往許多關鍵的轉折,其實純粹是誤打誤撞。五專時期,他隨鄰座同學來到剛開始不感興趣的辯論社,查資料過程中,他發現很多辯論題目都跟心理學有關,「後來我也陸續對一些當時流傳的心理測驗感興趣,例如『想像你走進森林裡,你看到了一隻動物??』那種,雖然出發點怪怪的,但終究是開始好奇人心裡為什麼這樣想。」蔡宇哲笑說。

為了證明自己對心理學感興趣不只是嘴上說說,他也採取行動。某天在醫院陪病,為了打發時間,蔡宇哲借了一本心理學的大學教科書來看,結果一看就停不下來,花了3天把整本書讀完。「我一邊看一邊讚嘆,心理學實在太特別了!怎麼這麼厲害!怎麼能做出這種實驗和理論!」那本書讓他更了解心理學,也成了他決定考大學插班考的重要契機。

在108課綱的敦促下,尋找未來方向變得更加重要,不過很多學生還是茫然。蔡宇哲建議,還不清楚志向的學生更要盡量跨出舒適圈,「去找個跟你現有同溫層距離很遠、盡量不重疊的領域接觸看看。比如我參加辯論社,它跟電子科就重疊的部分很少,因為距離遠,才能短時間內擴大視野,也才會知道:原來世界不是我想像中這樣。」

蔡宇哲也分享:「我知道不見得第一次嘗試就會中,但是像當初辯論社也不是我的首選,很多事都是意外,事後回來看,就會發現這個意外真幸運。」

用具體行動化解家人的質疑

追尋心之所向,還是需要先過家人這關。蔡宇哲想插班考入心理系的當時,他父母質疑心理系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我爸媽對心理學完全沒接觸,要讓他們理解心理系畢業後要做什麼、怎麼賺錢,是非常困難的。」

蔡宇哲接著說,被父母反對很正常,但年輕人必須要有一些具體作為,表現自己的堅持和決心。「我就跟爸媽說,我整本教科書都讀完了,請他們給我1年準備考心理系插班考試。如果1年全心準備沒考上,我就斬斷我對心理學的想望。」他不好意思笑笑,「現在看起來我當時想得有點天真,但我媽當時也覺得可以給我1年試試看。」

備考一年之後,他全臺跑的面試旅途才到一半,就得知被中正大學錄取了,由於是國立大學、又離高雄老家相對近,當時蔡宇哲在爸媽的贊同下順利成為心理系新生。

蔡宇哲有感而發,「現在的世代,親子之間的不理解會愈來愈明顯,因為年輕世代知道世界是非常多元、分工非常細的,可是他們的父母很多還停留在過去自己那個世代的職業輪廓,追求小孩當醫生、當工程師。」

有「自我覺察」才能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雖然一路順利地讀到博士,他基於摸索的經驗來做刪去法,漸漸發現,自己最適合的職業既不是學者、也不是心理師,「雖然我滿喜歡做研究,但是在大學工作,有定期發 paper、申請計畫的壓力在,時間就相對很有限,比較難去做最想做的心理學科普。」他也坦言,自己的思考比較理性,心理師必備的耐心同理,不是他的強項。

科技部科普活動計畫審查委員、親子天下兒童產品部副總經理林彥傑和蔡宇哲有過互動,林彥傑談到,在臺灣的環境下,很難光做科普來維生,多數有熱情的人還是會保有正職工作,或選擇在科學媒體工作,行有餘力再去做科學推廣;而蔡宇哲是他目前在臺灣唯一認識,從教職身份跳出來、全職做科普的人。

「蔡宇哲做這個選擇真的很勇敢,我看到因為他破釜沈舟,現在能更專心去做這些心理學推廣、演講等等,Podcast 主題也開拓出很多不錯的主題,也能更快累積他自己。」林彥傑說。

「自我覺察」是心理學研究者或心理師都非常需要的特質,也是蔡宇哲特別擅長的。他逐漸了解自己最想做的事是推廣心理學,像一顆翻譯蒟蒻,把心理學的豐富多元轉譯給大眾認識。

「臺灣的心理學界少一個學術界的蔡宇哲會有什麼損失嗎?完全不會。把蔡宇哲擺在現在的位置,對心理學界更有幫助。」蔡宇哲說。

心理學細分為很多領域,包括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正向心理學??他比較擅長和喜歡科學邏輯,所以選擇深入研究心理科學。因著「了解自己」這層基礎,他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找到最喜歡做的事?來自西班牙、長期旅居日本的攝影師賈西亞(Hector Garcia)寫了一本書《富足樂齡:Ikigai 日本生活美學的長壽祕訣》,談論生命與工作的意義,人每天早上為何而醒來、活著的理由。

蔡宇哲用這個概念解釋自己對工作的想法,「你的工作可以從4個層面來檢視符不符合——第1是你喜歡,第2是你擅長,第3是社會需要你的東西,第4是其他人會願意付錢給你。你的工作,盡可能找到這4個圓圈的愈多交集愈好。我現在在做的事符合前3點,只剩找出怎樣讓人願意付我錢。」他坦率地笑說。

他鼓勵大家用這4層次來檢視自己的選擇。核心還是要回到足夠了解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東西,而這樣的自我認識,必須要經過很多的練習、嘗試、錯誤。

張開連結網,樂於成為學術圈和大眾的橋樑

現階段做哇賽心理學,對蔡宇哲最大的挑戰是團隊管理。今年以前都只有他和太太在做,但若想要更好,就必須要帶團隊,「怎麼讓哇賽心理學的運作變成公司化,還有怎麼讓兼職的工讀生好好發揮效能、讓他們覺得做這些事很有意義,這是目前為止我覺得很難的事。」

但是,更多的時候他很有成就感,建立在以前同儕、老師的肯定,以及聽眾的回饋上。收到回饋蔡宇哲才知道,原來節目有這樣的效果,「比方說,我今天才收到一個來訊,有位毒癮患者持續聽我的節目,他跟我說他有毒癮,也有主動找一些管道戒毒,但還是沒辦法做得很好,所以問我們還有沒有其他建議。」

聽眾也許對家人都難以啟齒的事,卻願意向哇賽心理學這個「樹洞」求援,蔡宇哲對於哇賽心理學能獲得聽眾信任、變成連結資源的窗口,感到很欣喜。「我們認識心理學各種專業的人,就可以幫他們做連結,這是我們做節目後滿大的收穫。」他腦海中有一個圖像:雖然自己離象牙塔遠了一點,但還是會跟學術圈內外各個點保持連結,最終會形成一個綿密的網絡。

走出象牙塔後,走得愈遠、也許路愈不平坦,但蔡宇哲樂於去看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