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計畫該做什麼?各大學教授破解6常見迷思、分享鑑別關鍵

申請大學的學習歷程檔案中,包含自主學習計畫,很多高中生都想知道,大學看重的是什麼?自主學習的內容一定要和未來想申請的科系相關嗎?本文整理出高中生常見6問答,並邀請臺清交成教授分享他們怎麼看出學生特質。

自主學習計畫該做什麼?各大學教授破解6常見迷思、分享鑑別關鍵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被定義為升級版的「備審資料」,過去高中生在學測後才匆忙準備備審資料,學習歷程檔案則是高中三年期間,每學期經由老師核定、上傳至教育部中央資料庫,長期累積的學習表現。大學端在審查時,至多採計三件課程學習成果與十件多元表現。大學期待這些新課綱的學生能帶著強烈的自主學習能力,設計自己的大學課程並實踐生命意義。

在《親子天下》「高一生自主學習與學習歷程檔案問卷調查」中,許多高中生希望請大學教授親自說明,對於高中生自主學習和學習歷程檔案的期待。我們整理出六大常見問題,訪問、整理大學教授與教務長們的回應:

Q 自主學習計畫的內容,一定要和未來想念的科系對接嗎?

如果學生很早就立定志向,高一或高二自主學習計畫的內容,就是在探索該系的研究方向,那當然很好;不過即使沒對接,只要能展現出自主研究動機,及過程中解決困難的學習力,也能吸引教授的目光。

臺大副教務長詹魁元說,高中課程本來就無法完全對應大學科系,不需為此焦慮;成大教務長王育民也舉例,想申請生科產業系的學生,如果對於旅遊規劃感興趣,可以提出自己在旅行過程中,對大自然的生命體驗是什麼?

Q 自主學習計畫一定要產出具體成果嗎?大學教授看重的是歷程還是成果?

成果當然重要,但很少大學會明確排除歷程。臺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在臉書上回應:「適度交代歷程的成果」應是理想的呈現,因為大學在看成果的同時,「歷程/潛在的學習能力」也被放進考量。如果作品普普通通,但有交代學習工具及方法,提升可靠性,並清楚說明你從中看出現階段作品有哪些缺失、下次如何改進等具體說明,真實面對自己並提出反思,就是一個完整的自主學習歷程。

「做實驗沒有絕對成功的,失敗為成功之母,不要覺得失敗過程不能被記錄。」參與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的臺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林書妍會中指出,過去審查常見學生長篇記錄過程與研究成果,但大學端更期待看見,學生面對研究必經的失敗、挫折,會有什麼樣的學習態度,衡量學生是否適合該科系就讀。

淡江大學教育與領導研究所所長、高中優質化暨課綱前導學校北一區召集人薛曉華分析,不同領域科系側重角度不同:「理工科系知識多半有標準答案,看備審資料時比較偏重『成果導向』;但人文社會領域疆界較廣泛模糊,可能看重學生的『過程』大於成果。」

Q 如果學生的志趣中途改變,之前累積的檔案會不會沒用?

研發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庫的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洪政欣表示,在高中生自我試探的過程中,當然有可能轉向,只要你能真實訴說生命中的轉折和自己的故事,例如,家中發生重大變化、審慎思考後決定改念社工系之類,反而會令教授印象深刻。

Q 自主學習計畫有沒有可能抄襲,或由他人代工完成,教授看得出來嗎?

大學端看了這麼多年備審資料,真假之間,教授們早就了然於胸。詹魁元指出,有些備審資料豐富到令人感覺「背後應該靠很多人幫忙」,這樣反而看不出學生的真實能力,甚至影響可信度。陳婉琪則認為,作品若讓教授留下印象、產生興趣,面試時絕對會被追問,如果學生沒那個程度,馬上會被拆穿。

洪政欣分析,全國高中生上傳的資料都存在資料庫裡,系統會做抄襲比對,一旦發現某一群學生或同一所學校的相似度太高,就會回傳給國教署,深入調查高中端是否幫學生作假;而所有在課堂上完成的作業,都需要授課老師認證,這也是一種把關。

Q 具有哪些特質的高中生,是大學希望招收的學生?

受訪教授們一致指出,對學系有強烈興趣和動機,就是大學最想要的學生。具備學習動機和研究熱忱,在申請入學面試、學習歷程檔案中會脫穎而出。

Q 學生該如何展現自己,哪些歷程是必要的?哪些不必要?

洪政欣分析,多元表現重質不重量,不要看成軍備競賽愈多愈好,更不需要刻意累積毫無關聯的經歷。一個傑出的項目勝過五、六項普通的。也不一定要出國參訪、做志工等,重點是最好有持續性,不要到了高三下才趕著做,如果你能證明高中三年都在做這件事,會更有說服力。

王育民則說,大學期待看到高中生能在自主學習計畫中,展現自動自發的能力,並具備良好的敘事力。不一定只能用文字敘述,也可以拍攝影片等多元方式呈現,重點是懂得觀察生活,更進一步連結、反思到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