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浪潮下,新課綱帶來的學習革命

自從108課綱上路以來,第一波面臨教改的學生們,今年即將從高中升上大學。對於學子們來說,新課綱帶給他們的是助益,還是阻力在今年三月舉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生開放空間論壇」(OST)上,來自全國各高中的高三學生代表,表達個人的學習心得與見解。

機智校園生活│以學習者為中心之學生開放空間論壇合照。

教改助益大於阻力

臺北市立明倫高中高三學生李倢瑜,選擇社會組,他非常喜歡在新課綱的規劃之下,由學校設計的社會探究實作,由於課程內容會結合在地文化,老師都會讓他們利用課餘時間採訪居民,或者在課堂上實際操作,再撰寫報告。他認為這樣的方式,比光從書本上學到的更多,同時也加強了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的能力。但他也認為,由於新課綱刪除部分課程內容,雖然學習困難的內容稍稍減量,但有時會導致課程銜接問題,尤其在數學及社會科非常明顯,擔心之後要與大學課程銜接,可能會比較吃力。

臺中女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高三學生廖宥甯,則是幽默地說道:「由於主題式教學,讓我可以在別的同學水深火熱時悠哉學習並拿到高分。」她平常在課後喜歡閱讀,並在上完一堂課或看完一本書後寫下心得,課本只是協助她有系統的整理知識。所以新課綱的主題式教學,以及強調自主學習,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等,對她來說有相當大的助益,「最大的幫助應該是因為上臺報告的機會多很多,所以能訓練出口條和被詰問時隨機應變的能力。」

自然組的胡宸嘉,是臺北市立明倫高中高三學生,最擅長的是數學,他覺得螺旋式教學雖然可以加強印象,但也可能導致第二次學習時忘記前半部的內容。他最喜歡探究與實作課程,老師會給一個主題由學生自己發想,像是高二的主題是奈米,有組別以奈米碳為題,延續至高三則是探究奈米磁磚。學生必須自己設計實驗,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何想辦法解決,也是可以學習的地方。此外,老師在上課時增加很多小組討論的時間,可以讓同學互相學習,並透過小組報告讓大家有機會上臺發表,提升表達能力。

學生表達自己對新課綱議題的看法與建議,並透過分享交流傾聽不同的聲音。

學測表現各有不同

對於這次的學測考試,李倢瑜認為自己的表現都在預期之內,除了數A比想像中困難許多,其他科目的內容大都和平常寫的題目沒有太大落差;像是閱讀的篇幅,因為平常學校給予的篇幅量都會比學測還要來得更長,因此當遇到閱讀篇幅較短時,就更得心應手了。他也提到,雖然高三時學校會提供很多教材供學生練習,但如果學校可以從高一就開始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準備學測時或許能更加輕鬆,畢竟現在的考試題目只有更長,不會更短,加快自己的閱讀速度才能完成題目。

廖宥甯的拿手科目是國文和社會,文言文比例加重,對她來說是優勢,而社會科歷史題目偏多也對她頗有利。她很感謝學校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而班導及任課老師們也都能給他們最新的資訊。不過,原本以為素養題會像法國升大學哲學考試的模式,能夠自由發揮說出一套理論就能給分,但最後還是必須有「關鍵字」之類的標準答案,這一點是讓她感覺比較可惜。

胡宸嘉則是對素養題字數增加不太能適應,因為原本可能只需要知道怎麼解,但現在必須花很多時間理解題目。雖然學校段考有練習過素養題型,但因為沒有標準定義,導致很多時候只是把題目換成一大篇文字的閱讀題。

今年由於疫情之故,各校面試可能取消,分數比重分配移轉至考試成績或學習歷程檔案。李倢瑜認為,有些人可能本身就不擅長考試,而適合上臺報告,所以當因為疫情因素而改變分數配置,對這些人其實很不公平,與課綱的精神理念不相符。然而,胡宸嘉有不同看法,認為如果大家的標準都一樣就是公平,對他來說沒有太大影響,反倒是多一些預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時間。

廖宥甯則是提出,國教院院長林崇熙曾說,以教授的立場思考,審核學生是否適合該科系的最好方法是口試,很多問題一問就問出來了。她自己也喜歡口試,因為很多在學習歷程檔案裡刻意粉飾的事物,在口試中都會漏餡,一個人到底有沒有真材實料,臨場問答就能看得出來。不過,現在資訊科技發達,也可以選擇線上口試,她在高一參加營隊時曾體驗過線上口試,效果挺不錯,她建議如果因為疫情必須取消實體面試,那麼也可以採取這個方法。

OST會議提出見解

在今年三月的學生OST會議上,李倢瑜和來自其他各校同學組成的小組共同討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北一女同學,提出可以建立一個平臺,收集高中學長姐面試大學時送出的優秀書審資料,讓即將面臨預備學習歷程檔案的學弟妹參考。他覺得這個建議非常棒!因為自己在製作過程中也碰到很多瓶頸,像是不知道要如何開頭、不知道教授想要看到什麼,如果有了這個平臺,或許可以迎刃而解,很期待這個平臺最後能實現。

胡宸嘉在OST會議上提出,指考也可以加入學習歷程採計,不能只看分數,可能可以讓很多原本花很多時間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卻在學測沒有考到理想分數的人,知道自己做的學習歷程並沒有白費。

廖宥甯則是表達個人觀點,教改的確讓她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能力,也培養出挫折容忍力、隨機應變的能力,並成為檔案壓縮和平面設計小達人,但在當初的每個當下,其實很不快樂甚至焦慮徬徨。「我們能熬過苦難,但我們絕不歌頌苦難」,她認為不應該用一個體制的缺陷來「考驗」學生,即使從現在回頭看是利多於弊,但不能因此就不改善現有的問題。

教育改革是一條不容易的路,很欣喜地看見許多學生從中得到助力,但難免有力有未逮之處,在不斷地修正過程中,期許未來能夠培養出能適性學習、有自信的孩子,則是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