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向前衝 教師們如何整備上陣

60位教師於培訓課程第一天前後提出雙語教育的關鍵字,課程後的關鍵字呈現出對雙語教育聚焦的核心重點。

「2030雙語政策」的旗幟飛揚,臺灣的雙語教育也開始向前衝,這其中扮演致勝的關鍵在於教師。雙語師資不足一直為人所詬病,因此,如何培育足夠的雙語師資也是政府正在努力的目標;而在師資充裕之前,跨域共備則是目前可行的方式。

雙語教學 師資培育政策加緊腳步

雖然政府的口號喊得沸沸揚揚,但是現場教師所關注的卻是「何謂雙語教育?」、「該如何進行雙語課程?」、「雙語教語是英語老師、學科老師、還是外籍老師的責任?」、「雙語教育應如何評量?」、「老師的英文不好該怎麼辦?」、「雙語課程跟新課綱有何關聯?」

國立成功大學外語中心主任鄒文莉充分感受到老師們的焦慮,在她指導的碩士論文中,「教師專業發展」是不斷討論的焦點,尤其在面對新的教育政策(雙語、新課綱)、教學挑戰(疫情、科技融入)以及未來,教師都需要系統性、可以永續經營的、符合全球在地化需求的教師專業發展規劃,老師們才能凝聚出共同的理念和信念,以及合作的語言和基礎。

為加強培育雙語教學師資,教育部於2018年11月啟動全英語教學師資培育,並於108年補助8所師資培育之大學設置「全英語教學研究中心」。2020年打破「雙語教學」等同於「英語授課」、「全英語授課」與「沉浸式教學」的迷思,將政策修正為「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計畫」。目前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已於2019至2022年內培養超過2,000名雙語教師,並增進在職教師的雙語教學專業知能,期待透過師資培育之大學所開辦的職前與在職培訓課程,逐步增加能以雙語授課之雙語教師。

此外,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也於2019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外語中心團隊規劃「在職教師雙語教學增能學分班」,並於2020年暑假於全國同步開設6學分108小時「在職教師雙語增能學分班」課程。此課程模式並於2021年由16所師培大學同步開設,預計每年培訓1,000名左右在職雙語教師,未來課程也將視辦理成效與教學現場需求,作持續性滾動修正。

成功大學外語中心主任鄒文莉為在職教師進行雙語教學培訓。

全球在地、自主永續的EMI 教師專業發展系統

目前雙語教育在臺灣的執行架構中,中小學階段到高中的普及階段,搭配課綱整合學科內容與語言的跨領域學習;高中雙語實驗專班則採雙語英語授課(bilingual EMI)的方式,以銜接雙語大學教育;大學階段的重點培育及普及提升,將以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支援英語授課(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 EMI),以全英語專業英語課程搭配雙語英語授課的方式進行。

鄒文莉表示,在國民教育階段的雙語課程規劃中,以4C2++為主要架構,主要為全球在地化歐洲CLIL整合學科內容與語言的學習於臺灣的課綱及教育情境中。成功大學團隊規劃並開設的三階段課程,從認知到實作,包括雙語教育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知能發展、國際鏈結線上課程,以及雙語教學成效評估與回饋,所培育的雙語教師兼具學科內容與領域英語的雙重教學目標及身分。

臺灣雙語教育4C2++課程規劃架構

在高等教育的階段中,則以ODIR3+為課程架構,主要為EMI英語授課,對象為學科教師,以「能辨識」、「可理解」教學目標。該架構涵蓋團隊所研發的ODIR教學流程(Orientation-Delivery-Interaction-Recap),分析英語使用的三大面向(3Aspects of English,EGP,ESP,DLE),採用三個有效教學策略(3Effective strategies,ATM)AI支援、跨語言溝通(Translanguaging)、多模態教學 (Multimodality),進行教學實例分析、分組討論、微型教學等方式,熟悉並累積授課及互動語言(instructional & interactional languages)的經驗與實力,進而能透過3R,即重訪(Revisit)、檢視(Review)及改造(Redesign)來全面提升高教英語授課成效。

臺灣高教課程架構

鄒文莉認為,臺灣推動雙語教育需要由國教到高教階段提出具「全球在地化」思維、務實有效的雙語教育定義、「系統性」的雙語教育架構,輔以「永續自主」的雙語師資培育及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幫助我們的下一代具備能把世界帶進來,也把臺灣帶出去的「國際競合力」。經由雙語教育,幫助臺灣的下一代從國小階段整合學科知識和語言的學習方式(CLIL 4C2++),逐步進展到高中或大專階段以英語做為授課語言(EMI ODIR3+)的專業領域學習。

跨領域教師共備 解燃眉之急

至於雙語教學到底是英語老師、學科老師、還是外籍老師的責任?鄒文莉表示,有別於歐洲雙語課程以學科教師為主,臺灣的教師常受困於自覺「英語能力不足」有損教師權威,因而澆熄嘗試雙語教學的意願。因此在雙語教育執行之初大部分雙語課程還是以英語老師或外師為主,和學科老師合作共備,較少學科教師願意單獨以雙語授課。

鄒文莉認為,如果要把雙語教學做好,跨領域的教師共備非常重要,108課綱的訴求之一就是跨領域,而雙語教育基本上就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習,並非只是英文老師的責任。目前老師們接受跨域共備的機會並不多,經驗也很缺乏,因此雙語教育的課程跟規劃就必須加強這一塊,讓老師們可以實際去執行。「跨英語老師掌握的是語言,學科老師掌握的是學科領域,中間如何相輔相成,需要不斷的嘗試和練習。」鄒文莉說,英文老師要透過共備,瞭解學科領域的學習目標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學科老師則要透過英文老師的協助,調整出容易讓學生聽得懂的英文訴說及學習方法;未來當雙語教師愈來愈多時,就可以組織社群,彼此交流經驗、分享資源,讓教學技巧更成熟。

而政府則必須更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幫助他們精進雙語授課的教學技巧與策略,更重要的是加深教學與研究的連結。尤其,在高教英語授課的環境裡,授課語言非師生所熟悉的習慣用語,而是使用相對弱勢的通用英語來進行專業領域的學習,勢必需要更清楚的教學流程、更精確的教學鷹架,以及目標明確的教學任務規劃,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連結所學至未來職場的相關國際情境,最終達到學習遷移之目標。而當下一代逐漸習慣使用英語做為學習工具,藉由英語在網路資訊、媒體和科技發展等各層面的優勢時,便能成為兼具專業力與國際競合力,在地專業深耕、接軌國際的臺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