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素養從尊重開始,學會不同的層次內涵

108課綱中將國語文學習領域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面向,其中,「聆聽素養」是人們接收訊息的第一步,舉凡課堂上聆聽教師傳道授業、下課後與朋友、家人溝通,透過聆聽可以接觸、學習許多不同的新知,也是維護人際關係的重要素養,而「聆聽習慣」的養成,更攸關國人品德教育中的基本德行。

從「尊重」開始的聆聽習慣培養

2010年,時任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的林中斌教授,曾於《框外天地》一書中提及,臺灣人不分年龄,都缺乏「聆聽」的教育,以至於在別人講話時,喜歡在底下竊竊私語,他認為在成長階段中,沒有人教學生如何聆聽,必須透過教育,才能學會尊重,成為禮儀良好的國際公民。

這篇文章在媒體披露之後,引起很大的迴響。當時在臺東市任教職的丁庭芬老師,也在報紙回應〈機不可失教孩子聆聽〉一文表達贊同意見,認為應從幼兒園到大學,循序漸進地教會孩子們聆聽,因為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結合「共好理念」與「美感教育」

而在十年後的今天,聆聽教育仍然重要。目前教育部便著手於中小學教學現場培養及融入「聆聽素養」能力,不但要教孩子從聆聽習慣中學會尊重,更與108課綱所提倡的共好理念及美感教育相結合,讓聆聽素養的層次更豐富。

「聆聽學習」之整合推展提取了108課綱各教育階段的核心素養內涵,從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緊扣核心素養項目: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分別從「同理式聆聽」、「欣賞式聆聽」及「積極地聆聽」等不同層次的聆聽,學習聆聽素養的內涵,如「同理式聆聽」內涵為覺察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欣賞式聆聽」包含理解與體會美,「積極地聆聽」則呼應對話協作。

此外,聆聽教學則可從學習情境、藝文情境、生活情境之中培養聆聽態度與能力。在中小學綜合活動領域的教學活動設計,常融入「聆聽或傾聽」的社會技巧(socialskills)以及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於小組團隊學習任務,或融入在學科課程內實施。而在相關表演藝文活動中,也引導學生注意相關的欣賞禮儀。

師資培育、教案發展雙管齊下

至於「聆聽教育」的師資培育,則採職前培育和在職培力雙管齊下的方式。職前培育與綜合活動領域、國語文領域教學研究中心合作,發展相關教案,以利師資職前教育使用推廣;在職教師培力則結合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透過藝文欣賞與各館所合作,以及相關工作坊之推動,提升聆聽之美的素養。

在綜合活動領域的教學策略上,教師可身教示範「聆聽」學生的聲音,眼神注視學生,耐心聆聽完學生表達,瞭解學生發言內容重點和語言背後代表的意義,並給予尊重同理的回應。也可透過提問、反問和追問,確認聆聽內容的正確性,及其與討論學習目標或學習重點的關聯性。

此外,綜合活動課程也可進行「情境劇之角色扮演」,讓中小學生或師資生分組觀察漫畫、繪本、片中出現的「傾聽」畫面,討論傾聽的意義與外在行為表現,省思討論情境中「傾聽」常出現的問題,培養專注、聆聽、尊重的國民素養,並落實在日常生活。而透過藝文欣賞與各館所合作,並結合館所出版品、工作坊等,可協助教師引導學生參加藝文欣賞時,尊重表演者及藝術作品,表現出觀眾應有之美感素養。

聆聽素養在學校日常中的實踐

108課綱中,「聆聽」是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也是現代公民重要能力與涵養。從學校日常作息便可以學習實踐,包含上、下課時間、班級會議、學校集會等。

例如課堂中的師生對話,可強調傾聽與對話間的「尊重」態度,同時讓學生在學習場域裡,透過聆聽,培養專注、學習同理、思考問題、友善溝通,展現合宜的態度與表達能力。教師則可透過相關共學共備社群,從聆聽開啟教師之間的專業對話。

而教育部也將結合課程綱要,透過各領域中央及縣市輔導團帶領教師進行相關聆聽教學,並從文化與情境脈絡下,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討論意義和適切性,將聆聽學習內涵進行轉化與遷移,以提升其聆聽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