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言語是人們重要的溝通方式。不論做什麼事、去什麼地方,只要與人接觸,就必須得要聆聽他人的溝通訊息。在語文學習的歷程中,「聽、說、讀、寫」缺一不可,其中聆聽能力更是居首,要先學會聆聽,才能清楚表達想法,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聽」是一種能力,素養需要累積
今年1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與中文能力測驗中心聯名開課,首創「聆聽素養」教學實務學程班,從培養學生「專心聆聽」的習慣開始,到判斷場合、情緒、弦外之音,終於「書寫能力」與動態「口語展演」,訓練專注聆聽、互動溝通、完善表達的能力。第一次辦理分區實體、跨區線上混成研習,便吸引數百位老師報名。
鍾宗憲(螢幕內)於「聆聽素養」教學實務學程班進行線上研習指導。
許多人可能覺得奇怪,正常人都會「聽」,耳朵永遠張開,有什麼好學的?負責規劃此課程的臺師大國文系鍾宗憲教授,亦是教育部中央輔導團國語文組召集人,他說:「聽到是一回事,怎麼聽、聽得懂又是另一回事。」聆聽雖然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要能理解聆聽的內容,就得倚靠素養的累積。
鍾宗憲表示,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語文領域即透過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六種表現類別,發展學習歷程,顯現學習成效。108 課綱中則將國語文學習領域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面向,尤其聆聽更是接受訊息的第一步,到了高中階段,還要能將聆聽的文本妥善運用,以加強人際溝通,提升生活品質。
「聆聽有五個外在能力表現,包括語文的理解力、傾聽的專注力、邏輯的判斷力,以及重述的表達力、統整歸納力,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能力培養。」鍾宗憲說,培養聽力,同時也是在訓練記憶力和速記能力,有的人比較敏銳,還能聽出「話外之音」,這些能力的綜合就是聆聽素養。
「無論是生活、求學或職場,良好的聆聽素養可以使人際溝通更順暢,也能提高學習與工作的效益。尤其職場上的聆聽更牽涉到移動力、社會情緒、跨域能力及語文能力的整合。」鍾宗憲說。
認識聆聽素養的內涵
雖然教師們普遍認為「聽」很重要,但對於如何檢測學生的聆聽素養程度,以及如何幫助學生訓練、加強聆聽的素養,普遍較缺乏相關的教學資源。
鍾宗憲認為,語文不能脫離生活,一定要仰賴課堂上的教學。就像AI學習翻譯一樣,發音正不正確、語文涵養夠不夠,以及AI本身建置的典故、辭彙、歇後語數量,都會影響聆聽轉譯結果。我們和AI的學習過程其實類似,語文本身建立的基礎是聆聽,先模仿語言和大自然的聲音,然後延伸到語感教育。
而聆聽素養的關鍵第一要務便是培養語感,聲音的情緒、語言的情境都很重要。鍾宗憲認為,聆聽是另一種形態的閱讀,現在的小孩太早接觸文字閱讀,沒有聆聽訓練的機會,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應該盡量讓他們去聽故事、聽童謠、聽唐詩,然後說一說他聽到了什麼,不是靠紙筆測驗,而是多元評量,這樣可以幫助他們記憶語言形態。
「以教育立場來思考聆聽,就不會是從生活中隨便找的素材,必須規範化和標準化,教孩子如何聽懂、如何學習、如何表達。」鍾宗憲說,「聽」可以分為三種形態,最常見的是隨機的聽(收音),但所謂的聆聽,應該是專注的聽,且聽出具體的東西,到了更高層次則是傾聽——用心去聽(高級聆聽)的境界。
在課堂上訓練聆聽,須掌握說者、聽者、環境三者的關係,再加上合適的教材和策略。不管哪個年段,講者應該有一定的程序讓學生靜下心,所以也有老師研發收心操,有時來自於一種儀式性或標誌性的行為,如講者加重音、語氣、手勢等行為。在策略運用上,隨機問答的方式有助於學生養成專注習慣,多媒體運用可產生畫龍點睛的輔助效果,但影片不要有字幕,字幕無法表達情緒,也容易讓學生變成 隨機收聽或惰性閱讀,訓練達不到效果。
在教室設計不同的聆聽情境
鍾宗憲說,教室是職場和社會的縮影,因此課堂可以設計幾種模擬情境。此時,教材的選擇就很重要,有些是可以按部就班的訓練,例如讀稿子給大家聽,先讓學生聽出主要意義,擷取訊息,判斷內容。而學生在聆聽的過程要理解聲音情緒的表達問題,說明性質的內容通常沒有感情,而像是應對進退、文學性的朗誦,就會有聲情進來,這兩種要分清楚。
到了國高中,不妨用「記者會」來模擬聆聽情境。採訪必須先做準備,瞭解事情始末,所以在聆聽之前就必須建立知識基礎;之後透過受訪者的回答開始練習聆聽、寫記錄和新聞稿。鍾宗憲認為,聆聽是幫助寫作和說話的基礎,「記者會」是一種活潑的做法,有時也可以讓學生採訪老師,從聆聽中去揣摩老師的修辭,以及面對問題的回答技巧。
鍾宗憲認為,高中以下到小學的聆聽情境,大概不脫下列四個取材情境:
1.生活:日常類一般對話。
2.教育:校園同儕互動、師長互動、課程活動對話。
3.職場:各行各業的場所,例如便利商店、新聞、修車廠、客服電話、新聞事件等。
4.專業:學術專有名詞(如新冠肺炎COVID-19)。
老師們可以從這些情境中挑選出合適的內容,訓練學生能否聽出重點,從中判定場合,並聽出話裡的情緒,甚至聽出弦外之音。例如從父母的對話中聽出他們是否在生氣,或是從老師交待的話語中理解任務的內容,培養學生有文化涵養及社會實踐能力。
鍾宗憲表示,聆聽素養需要長期累積,學生從初階開始培養良好聆聽習慣,然後進入中階課程,聽得出話外之音,最後在高階課程培養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相信在未來,「聽不懂人話」和「說不出人話」的狀況將會漸漸減少,人們的互動溝通和理解也會更加順暢。
鍾宗憲(右一)於高雄場「聆聽素養」教學實務學程班進行研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