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生物教室也能變身美感實驗室!繼2019年9所學校成功改造,「學美‧美學2.0」校園改造計畫隔年再出發,與108課綱的多元學習接軌,讓加倍的美感進駐25所學校,打破空間侷限,也突破學習場域的想像。該計畫曾榮獲日本2020 Good Design Award金獎,讓美感教育不只在臺灣發酵,也被國際看見。
新北市新泰國中的老舊生物教室,在非常泰空間製作所的巧思下,變身成為一座大量留白又實用的美感實驗室,兼具用水、用電與收納功能。
陰暗川堂、斑駁牆面貼滿五顏六色的海報、管線凌亂外露、失修的閒置廳堂、混雜的動線,這些是我們熟悉的校園景象。當108新課綱啟動多元特色課程時,學生卻在不合時宜的舊教室裡,勉強湊合設備上課。如果想讓孩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養成美感,就需要改變。
教育部看見了問題,繼2019年首辦「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重塑9所學校後,開啟更多學校對改造的想像。2020年,教育部再度攜手臺灣設計研究院重啟計畫,從260所申請學校,選出25所學校,由20個設計團隊進駐美感變身工程。該計畫也是唯一非日本作品榮獲日本2020 Good Design Award金獎,讓美感教育不只在臺灣發酵,也被國際看見。
團隊延續著從問題出發的「減法」設計,這次著重在特色課程的專門教室與共用空間,強調多功並且讓空間延伸,打開人與自然的距離,像是符合多元學習需求的媒體創作教室,也有打破圍籬的遊憩場,成果不僅解決校園問題,也讓學生直呼「每天都想來上學!」以下就來看看精選案例。
新北新泰國中,理化教室變身美感實驗室
新北新泰國中將理化教室變身美感實驗室。
原本老舊的理化教室改為美術教室,無論空間或設備都不符合使用。改造團隊非常態空間製造所與校方討論,提出「美感實驗室」概念,改以白淨空間,要讓學生繽紛創作做主角,地面呈現的線條圖案,也與美學黃金比例息息相關。改造後的焦點是美感實驗中島,具有洗滌、收納、教師講臺等多元功能。另外,課桌椅也改為組合式設計,能依教學情境變換排列,並採用易取得的現成品,方便未來維修與替換。
桃園平鎮幼兒園,丘陵上的遊戲場
桃園平鎮幼兒園重新規劃入園動線,規劃丘陵上的遊戲場。
平鎮幼兒園原先校門入口處的人車動線混雜,塑膠遊具也限制幼兒的想像。透過改造團隊AAAID設計團隊進行改造,以客家族群的代表「丘陵」為發想,重新規劃入園動線,讓人車分離,並且翻轉原有的罐頭遊具,結合自然素材的丘陵草地擴大了戶外活動範圍,也讓孩子親近自然、可動可靜。
嘉義嘉北國小 管樂教室變形多功
嘉義嘉北國小設計出4種變換模組的管樂教室。
只能練習、無法表演的練團教室,擁擠且缺乏收納樂器空間,是嘉北國小管樂教室的困境,透過同樣來自嘉義的改造團隊「小福砌設計x臺灣田野工場」,設計出全國第一個有4種變換模組的管樂教室,符合直向、橫向演奏、團練、上課等情境,改造後寬敞又多功,宛如變形金剛,未來要在此表演也沒問題。
小喇叭造型燈兼具美感與實用。
讓樂器能定位的畫線設計十分有趣。
臺中豐東國中,閒置角力館再造展演中心
臺中豐東國中改造閒置的角力館成為造展演中心。
隨著體育班取消,學校的角力館成了閒置空間,校方希望串聯角力館與不遠處的半戶外圓形舞臺建築,讓校園活動能夠動靜結合。改造團隊米索空間設計找到解方,將角力館面向戶外舞臺的那面牆開啟,改為大片落地窗,引進陽光與自然窗景,從此串起室內外。此外,拆除角力館的天花層板,重現該建築特有的折板天花,搭配燈光就一改老舊,成為學校重要活動場地。
新的場域保留原本角力館「以柔克剛」匾額。
透過設計增添更多收納空間。
臺南勝利國小,給孩子的影音創作天堂
臺南勝利國小創造孩子的影音創作天堂。
學生攝影實作課是臺南勝利國小的特色課程,但學生僅以電腦教室作為攝影棚、直播室與後製空間,既擁擠也缺乏規劃。改造團隊「木介空間設計」導入專業攝影棚配置,新增器材收納區、梳化區及剪輯區外,以及可自由變換的桌椅組合,大面積白板供教學討論使用,將創作討論與媒體製作區分開來。
新空間設計將創作討論與媒體製作區分開來。
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創作也能共融的川堂
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創作也能共融的川堂。
這裡的學生多是中重度智能障礙及多重障礙生,下課後會在川堂排隊搭車,但原先冰冷的川堂裡,車輛識別旗座不利搬運也缺乏美感。改造團隊「多龍工務設計」,要打破川堂五顏六色的刻板印象「熟悉感」,希望帶給特教孩子具美感且溫暖的廊道。
學生多是中重度智能障礙及多重障礙生,下課後會在川堂排隊搭車。
打破川堂五顏六色的刻板印象「熟悉感」,帶給特教孩子具美感且溫暖的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