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被重視的SDGs怎麼教?如何把永續思維帶給孩子?陪伴許多老師發展課程的藍偉瑩認為,帶孩子形成價值與態度,知道自己的每個行動都可能會影響地球,永續的概念與思維更可能深植他們心中。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邀請瑩光教育協會創辦人藍偉瑩,芬蘭 Arkki 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創辦人碧荷拉・梅斯卡能(螢幕上方)及 DFC 臺灣發起人許芯瑋談永續課程設計。曾千倚攝
教育現場熱門的關鍵字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能怎麼教?永續思維,離學生上課考試日常好像很遙遠,如何帶起他們的關心?在親子天下2021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上,瑩光教育協會創辦人藍偉瑩表示,教與學要讓孩子產生態度與價值的改變,才會在學生心中播下永續種子。
為了讓人們身處的世界能永續發展,聯合國會員國共同制定了永續發展目標 SDGs,包含消除貧窮、優質教育、氣候行動等17個指標,是世界各國邁向2030年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SDGs 不僅促成許多國家、企業展開行動,世界各國到臺灣的許多老師也將 SDGs 帶入課堂,希望為新世代培養永續思維,關心自己所處的世界。
2021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就以「實踐 SDGs,培養改變世界的行動者」為題,邀請瑩光教育協會創辦人藍偉瑩,芬蘭 Arkki 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創辦人碧荷拉・梅斯卡能(Pihla Meskanen)以及 DFC 臺灣發起人許芯瑋,就 SDGs 永續課程設計做專題與談。
談永續,別急著要孩子「拯救世界」
陪伴許多學校研發課程、做教學精進的藍偉瑩觀察,隨著新課綱希望學校做探究、跨領域,貼近真實世界的課程,許多老師很努力在教學上思考如何為學生創造真實經驗,想改變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但她也發現,有些老師急著想讓孩子「拯救世界」,像是希望讓小學四年級學生解決在地人口外移這複雜的問題。
藍偉瑩建議,教學設計應考量孩子的發展階段,她帶大家用不同角度思考課程,先問:「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擔起責任解決問題,你能不能先讓他愛上這裡?」課程於是改成先讓學生認識在地歷史文化,他們訪問在地人士留在社區的原因,再把自己感受到的故事講給別的國小生聽,之後更錄製影片、蒐集了五百位小朋友談長大後是否願意留在在地的意願。
無論這群學生給出的答案為「是」或「否」,關心家鄉的態度,已散播在孩子心中。
藍偉瑩認為,永續其實離我們很近,許多老師已經開始做,「只是不知道終點設在哪。」她鼓勵老師,這樣的課程、重要的是讓學生和夥伴一起形成價值,或是讓年紀更大的孩子認識真實世界的挑戰,並有勇氣去面對衝突,也能讓學生理解生活中哪些事情要珍惜,認知到自己每天的行動都可能會改變地球。
「當孩子開始找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主動性和方向性才會出來,(學習)就不是只有為了考上不知道將來要去哪裡的大學,」她說。
藍偉瑩認為和學生談永續,重要的是在過程中讓他們認知到自己的行動會產生影響,也有勇氣面對衝突。曾千倚攝。
先有相信改變能發生的勇氣
芬蘭 Arkki 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的課程也讓學生有參與真實世界的經驗。Arkki 提供4到19歲的學生課後創意課程,有長達15年的課後計畫、也有主題式課程,譬如都市設計、永續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主題,課程也推廣到中國、泰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
梅斯卡能分享,Arkki 的使命是希望讓兒少有創意思考、積極參與的公民精神。她介紹,在越南胡志明市,有300位小學生參與 Arkki 的計畫、提出對都市設計的建議,孩子們希望透過公共運輸、電動腳踏車等減少城市汙染。這份具體計畫也提供給當地政府單位參考。
來自芬蘭的 Arkki 兒童青少年建築學校透過跨領域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創新思考能力。曾千倚攝。
Arkki 的課程獲獎無數,梅斯卡能表示,Arkki 的創新在於透過建築,結合 STEAM (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學習,讓孩子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面對挑戰,過程中也訓練合作能力與毅力。梅斯卡能說:「我們的課程希望孩子有創新創意的技能,讓他們成為參與社會的公民,也創造永續未來。」
讓孩子奠下永續思維,具備想讓世界更好的動能固然好,但回到臺灣教育現場,在考試壓力下,做升學之外的學習,真的可能做到嗎?如何往永續共好的教育願景前進?與談時許芯瑋拋出提問。
藍偉瑩的回應,像是給老師們的支持鼓勵,她說:「選擇做教育工作,本來就是帶一群生命面對未來,我覺得勇氣很重要,你能不能相信自己?如果你都不相信帶孩子做的事,怎麼可能讓事做得成?相信又想做成,就會謹慎地做。」
不僅老師,培養下一代成為改變世界的行動者,人人都能「助攻」盡一份力。藍偉瑩表示,成人先示範跟行動、成為一個關心世界的人,永遠大過於課程的效果,而給想改變的校長、老師多一分支持、少一點嘲諷,也是在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