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人、青少年的生命導師蔡淇華主任,身處以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新浪潮,透過自己的教學經驗,告訴年輕世代如何發揮潛力,回扣到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原點核心。針對高中生考大學必備的「學習歷程」,蔡淇華也透過實際案例,告訴大家——好奇,是學習歷程的核心。
臺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人、青少年的生命導師蔡淇華主任。
「你知道why 比what 重要嗎?」
「老師,我不懂耶。」
在高二專題課程中,學生秉翰(化名)提案,想要做一個建築模型,做為他的學習歷程。我想了解他的「動心起念」,所以問了他一連串的問題:
「你為什麼想念建築系?」
「因為我爸爸是建築師。」
「如果你在自傳和面試時這樣回答,會很扣分喔。」
「我講的是事實啊,為什麼會扣分?」
「上星期學校餐敘時,臺大光電所的黃建璋所長告訴我們,教授希望看到的申請動機,是『從自己身上長出來的』。他們每次看到申請動機來自父母,都會搖搖頭。」
「『從自己身上長出來』? 老師,這個我不懂耶。」
「『從自己身上長出來』 指的是你的學習源自本身的好奇, 這就是『PBL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的開端。例如,你覺得自己生活周遭有哪些問題?而這個問題可以連結到你想念的建築?」
「老師,我有一點概念了,我覺得臺中市這幾年越來越熱,加上我們地處盆地,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如果我以綠建築為我的專題方向,是不是很適合?」
「太棒了,這個議題是從你身上長出來的,你回去可以依此做一個自主學習計畫,最後以小論文或實體的建築模型,當做你的學習歷程。」
隔了一個星期之後上課,秉翰興高采烈的打開筆記本:「老師,你看,這是我安排的專題計畫表。因為一直在想降溫的問題,讀了很多文章,而且讀得很有感覺。」秉翰打開筆電:「老師,你看,這是竹北的大樓『若山』,建築師以『都市造山』概念,將建築打造成自然生態系統,可以讓房子降溫五度。」
「太棒了,我的朋友剛好是這家建設公司的員工,前年帶我去參觀。我發覺大樓可以引導風的方向,感覺非常涼爽。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學校今年10月就花光了一整年的用電預算,這跟學校的風向有沒有關係?」
「老師,一定有,你看!」秉翰指著電腦上《天下雜誌》的報導:「張建築師畫淡水河旁的大樓設計圖時,將273戶拆成兩棟,與河岸呈斜角,讓河風從中穿越,後排建築看得見河,也吹得到風。但是我們學校的建築密集平行,阻礙通風排熱。現在雖然每棟都裝冷氣,但排出的熱風讓校園更熱。」
「所以你對自己的建築設計有想法了嗎?」
「有!有!我最近看了好多書和文章,發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會蓄積大量熱能,所以一定要從通風與綠化下手。棟距和屋頂盡量採斜角設計,如果可能,也要使用不吸熱的建材,例如臺中市府和市議會採用的複層低輻射(Low-E)玻璃,空氣層可阻絕熱對流⋯⋯。」
好的學習歷程是「有趣動人的故事」
秉翰的轉變太令人訝異了,不過幾個星期前,他才在上課時責怪市府採用玻璃帷幕建築,一點都不環保,想不到他現在因為「自主學習」,知識更多元,思考也更周延。最重要的,這個班剛開學時,只想坐著聽,但現在整個班的主調,已經從「老師的教」轉回到「學生的學」。
「你不一樣了,我滿感動的。」
「老師,說真的,你上次講的『問題導向學習』真的很棒。以前根本就不可能自己找東西讀,但現在針對身旁的問題發問,讀東西變得越來越有效能,不僅吸收快,而且一篇文章會連結另一篇文章,一個問題會連結到另一個問題。例如,看到這麼多綠屋頂的文章,我就會再次好奇,這麼好的東西為什們都市很少使用,所以我主動問了一些建築師。我以前怎麼可能有膽子去問陌生人,但現在,為了解決心中的好奇,整個學習的動能都起來了。」
「秉翰,你知道嗎? 你已經不用再擔心多元選修課、自主學習課,以及專題課到底要上傳什麼到學習歷程了,因為學習歷程重質不重量,學習歷程不是集點運動。就像黃建璋所長所講的:『我們根本就不在乎學習歷程的厚薄,我們只期待看見一個『有趣動人的故事』。你剛剛講的,就是一個有趣又動人的故事。」
「真的嗎?」秉翰很興奮,「我有講出好故事嗎?」 「當然!故事有三大核心第一是不幸,第二是衝突,第三是過程。」
「不幸?」秉翰有點困惑。
「是的,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所以我常說,世界的缺口是學習歷程的出口。當你對全球暖化、都市熱島效應、校園通風不良等『不幸的事實』產生問題意識,故事就有了起點。就好像英國雪菲爾大學招生官和我分享的,why 比what 還重要,也就是說,學生為什麼做這個作品,比他做出什麼作品更重要。因為why 就是動機,有動機的學生才有前瞻性。」
「那麼『衝突』是什麼?」
「『衝突』產生戲劇張力,例如,用便宜的建材是否與綠建築衝突? 通風是否會與坪效產生衝突? 這些衝突的碰撞及解決,是學習的節點,也是人類知識的起點。」
「老師,你講得有一點深,我不是很瞭解,但『過程』應該會容易一點吧?」
「過程就是提出問題、研究、提案,再產生另一個問題的滾動式學習過程。這也是教授們最喜歡看見的學習歷程。因為從其中,可以看出一個人閱讀的廣度、思考的深度、學習的態度、提問的高度、連結的效度,以及最重要的是對人類的溫度,就像你現在做的一切。就算你最後找不到答案,甚至
沒有完成很厲害的作品,都沒關係,因為你的『歷程』已經證明你就是我們要的學生。所以說,學習歷程裡最重要的不一定是結果,而是『過程』。」
「老師,因為這幾個星期的摸索,我真的懂了。總之,有『問題意識』的學習真的很重要!」
下課後,秉翰又和我約好星期四第五節的自主學習時間,想要討論如何尋找下一個業師。我感到很高興,又有一點悵然,因為在學校排定的自主學習時間,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仍是坐在學校排好的空間,閱讀下一節的考科。這些學生會像秉翰一樣,因為在自主學習中得到學習的樂趣,而種下終身學習的種子嗎? 我不曉得,但我知道,如果有更多的老師願意花時間和學生們聊聊這個世界的缺口,最後在這些缺口中找到學習的出口,甚至一生的志業,相信他們這一生必定可以產生「有趣動人的故事」。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之蔡淇華《青春動力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