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攝影教育切入,成福國小將三峽在地工藝納入學習歷程

成福國小學生拍攝的藻井及製作的藍染、藍曬作品。(盧家珍攝影)

2月18日,三峽李梅樹紀念館熱熱鬧鬧舉行了「李梅樹120科技創藝教育展」開幕活動,紀念館與三鶯區八校合作,透過科技創藝創作,演繹李梅樹的藝術創作與三峽祖師廟、三峽茶的點滴記憶。此活動除了獲得館長李景光的大力支持之外,成福國小教務主任謝基煌的穿針引線也功不可沒。

用相機結合人文與環境教育

位於三峽區的成福國小,是一間百年老校,在學校團隊的努力下,將溼地及山林課程導入教學因而獲得兩次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後來將行動學習導入課程後,希望將學校營造成生態數位學校。校本課程結合在地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豐富資源,發展成福特有之「人文教育」與「環境教育」課程,尤其透過攝影學習,使孩子們更具觀察力。

教務主任謝基煌20年前就鼓勵學童用單眼相機記錄校園及社區生態,儘管經費有限,起初還靠著教師捐助經費添購相機,後來又申請專案計畫補充設備,三軸穩定器、360度相機、空拍機、望遠及微距鏡頭還有單眼相機,這些專業的攝影器材,全是孩子們上課使用的工具。

近年來,謝基煌還運用各種3C工具融入課程,讓偏鄉學童也能運用科技工具學習。如今,全校一到六年級人人都有機會拿著平板,到祖師廟拍攝雕樑畫棟的細節,或是濕地裡捕捉各類昆蟲及植物鏡頭,攝影課已經變為成福國小的特色。透過相機的觀景窗,學生對家鄉能有更深切的解,進而培養其愛護鄉土與自然的情懷;而利用空拍、微距、望遠及數位攝影,更能拓展孩子的視野,並將數位工具及行動學習導入弱勢孩子的補救教學。

成福國小學生用平板在祖師廟拍攝石雕作品。

從攝影擴展出的在地工藝學習

成福國小從攝影教育切入,以觀察探索為基底、自然生態為主軸,搭配廟宇中的吉祥元素,融合灣近代的美術史。將三峽與在地的各項工藝納入學生的學習歷程之中,造就了學生多元跨域的藝術學習經歷。包含攝影、手繪、科技創客、天然染,乃至於近年在木藝上的相關學習,學校教師群的用心投入,帶給孩子豐富的啟發。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學生在歷程中,透過不斷的「觀察」「分享」進而產生的創作能量與個人的素養。

以此次的「李梅樹120科技創藝教育展」為例,成福國小的學生效仿李梅樹用鳥寫出國字,再加以雷雕,成為一項特殊的作品;而學生們將李梅樹的畫作拍攝下來,轉印在透明片上,再運用藍曬原理製作成藍曬藝術品,堪稱是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最佳實例。

此外,由李梅樹傾其後半生所籌建的三峽祖師廟,又有「鳥廟」之稱,當時李梅樹把一百種鳥類都放入了祖師廟的雕刻之中,其中不乏林玉山、陳進、郭雪湖等前輩藝術家的作品。而成福國小的攝影小尖兵,便將三峽的鳥類拍好拍滿,對照圖鑑與祖師廟的繪畫,頗具趣味。

孩子們拍的大冠鷲、夜鷺、麻雀、白鷺、喜鵲、白頭翁,都是三峽常見的鳥類,也是祖師廟裡的裝飾元素。(盧家珍攝影)

不僅如此,成福國小還用無人機升空拍攝祖師廟的華麗藻井,並準備了VR設備,讓大家可以近距離看到它的繁複之美。該校五年級學生黎宥祥說,這次教育展認識了李梅樹爺爺的作品,自己參考李爺爺祖師廟好運犬的素描,再組合廟宇的圖騰,也完成了一件好運犬作品,能夠展出真的是超級開心。

藉由攝影與校外研習活動的結合,引發學生對地方特色、生活特性、產業及民俗文物風情的興趣,不但可以提升學生愛護鄉里的心態,校方也透過活動聯繫,進入社區建立關係,發展出固定的校本課程。

謝基煌說,透過孩子的鏡頭,記錄不設限,創作不設限,未來每一次的踏查活動,都將會留下更多更美好的影像。

畫家郭雪湖的原作,被鑲嵌在祖師廟中,孩子們將它拍攝後雷雕在木板上,並臨摹作品。(盧家珍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