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竹東高中—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意外變學習歷程亮點

「問題解決」是竹東高中校訂必修課,天天解考題的學生笑說,在這堂課卻是問題愈解愈多,但走過這趟歷程,每個人都被點燃學習引擎。

觀察周遭同學髒話不離口,竹東高中學生(左起)葉家佑、柳宗輝、廖紹棋設計戒斷App,並製作短片介紹構想,鼓勵使用者說好話。攝影:黃建賓

這是新竹縣竹東高中最難的一門課。班上每四人一組,任務是挖掘困擾生活的問題,並提出創新且可行的解方。有的組花四、五十個小時,如願催生出十分鐘成果短片,但坦言「這科以外的成績,都岌岌可危」;有些組期末兩手一攤交白卷,承認專案任務失敗,明年得再重新來過。

這門課名為「問題解決」。授課教師韓中梅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觀念為基,請高二生分組發現和定義問題、提新點子、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原型(prototype)和測試可行性,從零到一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課為期十八週、每週兩小時,多數組別光是發現和定義問題,就花上三分之二的時間,探討如何減肥的四人組別就是一例。

有人想變瘦,設計減肥 App

該組組員劉聖亞分享,他曾因胖到七十五公斤而立志減重,原以為多運動就能達標,每天跑步、打球卻沒見效。「到底如何瘦下來?」答案看似簡單的問題,開始在劉聖亞和其他三個組員腦中超展開。他們從源頭開始思考人為何會胖?為何想瘦?哪些既有的減重方式有效?「這堂課以解決問題為名,怎麼問題愈來愈多?」組員陳芊羽笑著回顧,把這些想法整理成架構表,是讓他們最崩潰的時光,幸好最後順利脫離邏輯不順的苦海。

四人歸納出多種肥胖樣態,並問卷調查周遭親友,發現最令胖子困擾的具體情形是「瘦了以後又復胖」。若想避免復胖,除了運動,控制飲食、同儕壓力也是重要良方。

於是他們參考既有的數位減肥工具,並發想設計一款名為「EzShoU(簡單瘦)」的 App,裡頭結合吸引高中生使用的多款功能,比如星座運勢、記錄每天飲食和體重的日曆、與其他使用者比賽的機制。最後發問卷觸及四十一名受訪者,逾八成肯定這款App有效,願意使用。劉聖亞也在專案執行過程中,憑全組理出的方案甩掉五公斤,可謂最佳代言人。

林日鈞等四名學生的組別,想出創新解方,卻在觸及使用者的關卡碰壁。他們發現政府著重外來種入侵後的撲殺,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危害,進而呼籲從預防端著手,處罰引入者,並在外來種身上裝追蹤晶片,最後將專題成果「解決外來種無明確規範所衍生的問題」放上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提案要達五千人附議,才能促成政府回應,但至今只達成二%。

他們歸咎於自己較內向。這源自韓中梅學期初安排學生做的DISC人格特質測驗,結果顯示這組包括一名支配(Dominance)型成員,外向且具領導特質,形同老虎;一名分析(Compliance)型隊友,是內向但邏輯縝密的貓頭鷹;另有兩名穩健(Steadiness)型夥伴,是配合度高的無尾熊,但獨缺外向擅交際、孔雀般的影響(Influence)型組員。

正因知己知彼,四人更在乎如何突破團隊弱項,於是創立虛擬社群帳號「高忠昇」,和多個動物保護團體線上交流,解決生性害羞,又想增進議題曝光度的兩難。推廣專案之外,支配型的林日鈞當組長,分析型的吳欣芸負責收納大家的點子,「學習如何合作」是此課和其他課最不一樣,且讓他們收獲最多的面向。

有人獨創出戒髒話 App

班上另一組成員同樣合作無間,卻在查找資料過程中卡關。組員柳宗輝說,不少同學每講三、五句話,就說髒話,髒話已成口頭禪。他們著手設計戒斷工具前,打算先爬梳官方、民間、學術界既有做法,「結果找半天都沒有,天曉得髒話歸哪個政府部會管?」

「學校其他課,都要我們寫上萬人做過的考古題,這課卻要處理沒人認真想過的問題!」組員葉家佑點出「問題解決」最特別之處,也笑稱這堂課名應改成「自找麻煩」。

接連數週找不到資料,曾想過放棄嗎?「一直都想啊,但想說頭都洗了!」葉家佑說。細數這段辛苦的路,一名隊友甚至因無法忍受不確定性,中途換組;剩下三人為把頭洗好洗滿,每週花六天晚上密切討論,才終於找到破關曙光。

在韓中梅引導下,他們把焦點移到「戒除」而非「髒話」,從戒菸、戒酒論述取經,最後決定結合手機錄音功能,鼓勵使用者先錄下自己常講的髒話,之後講出重複字眼時,系統便跳出通知:「今天講一次!再堅持不說兩天,就能從通緝犯升格惡徒。」三人以問卷調查七十人,約四成五願花錢買此產品,在免費 App 當道的 3C 環境下,這筆數據超乎預期。

「中間多辛苦,成就感就有多爆棚!」組員廖紹棋在今年一月期末發表會上,透過影片訴說自己的欣慰。

竹東高中生物教師韓中梅(前)自學設計思考、團隊領導,讓「問題解決」成為該校特色必修課。

大學面試官也好奇的一門課

這些專案的幕後推手韓中梅,總結專題式學習常見的盲點,包括「不知道」自己思考有漏洞,所想解方在現實世界中「做不到」,以及「沒想到」一件事更好的可能,比如在只有馬匹的年代,難有人想到汽車跑得更快。

為解決「兩不一沒有」,韓中梅經常在教室裡持續追問提案內容,確保學生想的解方可行、沒人做過,且對準他們起初關注的痛點。

韓中梅主修生物,課堂上用到的 DISC 測驗、團隊領導、設計思考流程,國內各大學師資培育學程都沒教,是她認為「有機會帶入教學現場」、自主報名業界課程學到的。

106學年「問題解決」加入竹東高中課表,讓她學以致用。韓中梅指出,當年全校教師開會討論「重要但沒人教到」的事,最後由它和閱讀理解兩項能力出線,獨立成科。後隨108課綱上路,「問題解決」躍升人人都得學的校訂必修課。

韓中梅從獨挑大梁,到如今透過自辦工作坊,培訓出九名不同領域教師,與她一起教「問題解決」,五年多來催生近三百個專題。校內雖未普查,但有數名參加大學申請入學的畢業生提到,面試官都從學習歷程檔案裡挑這門課問,好奇他們從發現到解決問題的心路,也從中讀出他們的特色。

「我討厭讀書,但天天都在想如何變瘦!猜想出社會後也是這樣吧,要與人合作完成專案。」就讀商管班群、這學期沉浸在減肥專題的傅禹臻,很開心自己搶先習得未來必備能力。

這門課不只解決高中生日常問題,更是點燃學習動機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