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潮來襲!提早學習溝通能力與使用倫理

圖片截取自ChatGPT平臺

AI狂潮來襲!當人們還在驚艷ChatGPT可以幫你寫論文、寫程式、完成許多任務,人工智慧研究公司OpenAI又公布第四代ChatGPT(ChatGPT-4),甚至在滿分1600分的美國大學入學測驗SAT拿到1300高分。身兼臺北市3A教學基地新興科技廣中心主任的永春高中老師曾慶良認為,即便有反偵測的工具試圖杜絕學生使用ChatGPT來寫論文,但其趨勢已無法擋,不如提早培養應用能力,並教導他們正確的使用倫理。

如何與AI溝通成為必要能力

曾慶良表示,以前和電腦溝通是用程式語言,但現在和AI溝通則是透過一般自然的語言,所以門檻也降低不少,至於能否達到100%的完成度,就要看使用者發問的功力了。必須先給AI一個人設,賦予一個任務,有明確的主題跟規劃,所以學生自己的邏輯還是要清楚。

他以自己上課教導學生撰寫棒球經典賽新聞稿的經驗為例,先把AI設定為一位記者,任務是報導經典賽,主題是報導中華跟古巴的對戰,而一些明確規則或關鍵字都必須先提供給AI,例如各局的比數、安打數、全壘打數、選手名字等等,然後要有一些限制條件,例如限制這篇報導是500字。若是沒有設定限制條件,AI生成的資料可能就會天馬行空,甚至「打假球」的字眼都跑出來了!

所以事前的設定愈精細,完成度就愈高,如果隨便叫AI寫一篇報導,它就從無到有亂生成文章,這樣子跟自己期望的結果差異會非常大。這表示AI也不是萬能的,給它的指令要夠明確,才能執行出完美的結果,而如何讓指令夠明確,就是學生必須學習的溝通技巧,藉由這個學習過程,可以更釐清自己的想法,也促使他們將事前的資料蒐集得更完善。

AI 使用的限制與反思

曾慶良表示,雖然使用AI平臺可以讓文字或圖像更加豐富,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它的迷思:即是版權問題、數位倫理以及數位偏見。

AI平臺所產出的文字和圖像是大量資訊經過縝密的演算法而得到的模型,因此所產出的成品是綜合許多人的創作而得到的結果,這樣的內容是否具有著作權?目前仍然有爭議,因此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的場合,避免觸犯相關規範。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數位倫理與數位偏見問題,雖然AI智能平臺集結了大量的資料,但這些資料也容易造成它對於認知的偏見。例如請它完成一項任務:「給予校園中種植的植物物種建議,以達到淨化空氣的目標」,它很可能是依據植物對於二氧化碳吸收比的數值而給予建議內容,但卻忽視了植物的原生性。如果依據它的建議而沒有多加考慮其他因素,最後有可能造成外來種破壞原生地的環境問題。

值得關照的AI數位落差現象

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曾慶良也注意到AI的數位落差現象。以ChatGPT為例,它有免費版和付費的Plus版,當他在第一堂課帶著學生使用免費版來撰寫學習歷程之後,第二堂課有馬上有學生買了Plus版本。Plus版本的生成品質比免費版好,且同一個問題還可以生成2到3個論點,所以不禁讓曾慶良擔心數位落差的問題。

「未來家境富裕者有更好的工具,可能生成的文案品質就會提高,若再經過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修改,與一般學生的落差會更大,如何透過國家政策或計畫去支援?這是值得關心的問題。」曾慶良說。

總之,曾慶良認為,面對AI狂潮,老師應該教導學生如何去正確地使用,進行蒐集資料的工作,最後的統整和思考,還是要回到學生自己身上。許多人相信AI給予的結果是萬無一失,所以常常就不假思索的直接採用,但其實餵養AI平臺的資料可說是樣態多端,產出的結果未必是完全正確的觀點。因此學生要能善用AI,對於結果進行思考與辨別,並且要注意每一個AI平臺對於議題生成的限制,如此一定能夠讓學習成效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