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不難 南新國中的三階段學習法

臺南市南新國中校園裡,有一處名為「維也納森林步道」的地方,名字很美,但地面崎嶇不平,排水不佳,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由於這裡是學校教學大樓和午餐中央廚房的連接走道,每一位師生每天一定都會經過,常有人不慎滑倒受傷。

九年級共六班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關注到這個問題,展開了「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從發現問題到提出解決方案,孩子們的表現令人驚豔!

第一階段

找尋有感問題打好先備基礎

PBL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引導學生在真實世界中發現與社會、個人有意義的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為了推動PBL學習,教務主任陳怡仲串連國文、數學、自然、科技領域老師們,在學校組了一個跨域的社群,共同進修及研擬課程。

「要找一個與孩子切身相關,讓他們有感的問題,維也納森林步道的情況,我們覺得很適合。」陳怡仲主任表示,「行路難?不難」就是老師們共同研擬討論出來的課程,在九年級上學期實施,每週一堂課,共十八週。

課程開始的前兩週,先讓孩子們認識專題式學習的課程設計模式和課程任務;接下來的兩週展開現場的路面調查,老師引導孩子使用工具或以手觸摸,瞭解路面的狀況;然後第五、六週再讓孩子認識路面鋪設工程,打好先備知識的基礎。

現場調查測量

討論紀錄現場所發現之問題

第二階段

規劃改善計劃聚焦創意思考

再接下來的第七到十四週的八堂課,是整個教學計畫重心,主題圍繞在環境的規劃改善計劃。孩子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盡情提出自己的想法。

「老師的角色這時是要給予鼓勵,不能說這做不到,很多偉大的發明都是天馬行空創意來的。」陳怡仲主任表示,然後要再引導孩子從發散走回聚焦,思考哪些是最重要、是否可行、是目前最想解決的問題嗎?然後帶孩子回去現場再檢視一次,思考是否需要修正方向,因為定義問題很重要,如果連問題是什麼都不清楚,如何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小組分享所發現之問題與討論可行之解決方案

搜尋網路收集建材等相關資料製作估價單

第三階段

分組進行規劃提出解決方案

再一次現場勘查,孩子們發現除了路面不平要解決,還有排水、環境要改善,於是分成路面鋪設組、排水改善組、環境改善組。每組任務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都必須跟各小組協調進行資料統合。

由於學校沒有圍牆,假日期間開放附近居民進來活動,所以維也納森林步道也是居民的活動空間。老師請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蒐集資料,包括上網瞭解工程的時間和經費,同時也要與居民訪談,知道居民的需求和期待。最後每一組都要提出設計圖、模型,以及經費概算表向學校報告,完成各組的任務。

在十八週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從發現問題、蒐集資料到提出解決方案,由於每一組要解決的問題不一樣,所以過程及最後提出的方案也不同,這正是學習獨立思考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學習低成就的孩子,在分組學習的過程中展現統整和領導力,彰顯出這套課程不僅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有自信迎向未來。

統整各組設計製作方案模型

向校方提出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