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龜高中「六龜學」 帶領孩子找回家鄉認同

六龜高中的教學卓越團隊由校長梁華蓁(右三)帶領,發展出「六龜學」課程,希望能加強學生與家鄉的連結。

位於高雄偏鄉地區的六龜高中,從地方營隊逐步發展出「六龜學」課程,希望能加強學生與家鄉的連結。團隊集結10多年來的努力,首度參加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競賽,就獲得了銀質獎肯定。六龜高中團隊欣喜表示,偏鄉學生容易缺乏自信,透過教學成果榮獲教育部肯定,期盼全校師生甚至整個社區,都能看見六龜的特色與價值。

校長領軍,教學卓越團隊開創「六龜學」

六龜高中團隊由校長梁華蓁帶領,成員包含教務主任江朋儒、圖書館主任陳蓓萱、國文老師陳冠廷、美術老師羅尹蔚與地理老師張郁晨。張郁晨表示,六龜高中地理位置環山,「六龜學」課程最初是從文史營隊活動出發,希望帶領低年級的孩子們參加週末營隊,由高年級學生擔任隊輔,一起探索六龜地方生態、認識六龜在地文學和歷史。

隨著營隊活動內容逐漸充實,加上過去幾年來地方學的興起,圖書館主任陳蓓萱表示,校方後來決定在六龜文史營的基礎內容上,發展出校定必修「六龜學」課程。課程維持以「在地關懷」作為核心,在基礎課程上,逐步發展出感心、聚寶、山海等不同教學模組。透過自編教材的建立與分享在雲端,讓不同授課老師都能有所依循。

校長梁華蓁表示,課程設計圍繞「六龜」學,帶領讓學生從認識家鄉出發,尋找在地認同。課程以六龜文史為核心主體,藉由在地實地踏查,以玩樂為元素,引發學習動機;以藝術為媒介,串接各學習領域;以生活為範疇,連結在地認同;以模組產出為方向,延續傳承課程;以雙語科技為基底,磨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羅尹蔚老師透過藝術繪畫寫生,讓學生認識家鄉的環境。

在推動六龜學課程過程中,國文老師陳冠廷坦言,現代學生屬性和早期不同。過去學生對於能夠走出校外實地踏查感到有興趣,學習上也比較主動積極。這幾年來,學生習慣使用數位網路工具,反而對於校外活動失去熱情。

從「我不行、我不會」變成了「我想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授課老師而言,陳冠廷認為,必須將既有課程內容重新包裝,在設計教材時,得從學生角度思考,例如轉型成利用資訊科技呈現方式,吸引學生目光。或是過去帶領學生寫學習單,可能是200字心得感想,現在則可以改成下一句標語、或是以圖文方式呈現,培養學生多元表達能力。

「如何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成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陳冠廷也觀察,偏鄉地區孩子有的基礎不夠穩定,老師要先能瞭解學生資質,先幫學生打好地基,才能慢慢往上蓋。否則一旦孩子失去了學習熱忱,再豐富的教材也難以產生共鳴。

美術老師羅尹蔚表示,六龜地區由於就業機會少,學生畢業後通常選擇外出就業,與家鄉的連結就此中斷。另方面,有些外地學生到六龜就讀,對於六龜在地的文史瞭解程度有限,成為了六龜地方的過客。透過六龜學課程,教學團隊除了希望能強化學生與六龜地方的連結外,更期待能替六龜的農業與觀光旅遊業培育出更多年輕人才,減緩產業出現人才斷層。

羅尹蔚舉例,六龜學課程鼓勵學生設計明信片等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他看見學生在對家鄉有了多一層認識後,開始「化被動為主動」,從「我不行、我不會」變成了「我想要」。他舉例,有學生開始利用課餘時間,主動與心路基金會合作,在六龜社福館義賣明信片。還有畢業生主動帶領國小學生,一起與六龜關懷協會彩繪社區等。

「六龜學」水域戶外教育

透過繪本、明信片、族語音樂創作等活動,校長梁華蓁表示,六龜學課程希望可以鼓勵偏鄉孩子「在高中走出不一樣的路」,從生活中證明在學校學習的內容是有用的,產出來的成果能夠與偏鄉在地生活結合。

張郁晨也分享,自己本身也在偏鄉長大,從小就被灌輸「有能力就該去外地發展」的觀念,這幾年臺灣社會逐漸看到偏鄉發展的重要性。她認為,或許未來學生不一定會回到六龜工作,但「離鄉背井」到外地,不該只是唯一的選項。即使畢業後選擇到都市工作,心中依然能夠對六龜產生認同,就是六龜學課程最希望帶來的改變。

陳蓓萱強調,六龜學希望能培養學生「帶的走的能力」,從在地生命經驗出發,拓展更多視野。現階段由六龜老師替學生搭舞臺,未來學生有能力,也可能成為替下一代偏鄉孩子搭建舞臺的六龜人。

對於初次參賽就能得到銀質獎肯定,羅尹蔚表示,偏鄉孩子因為學測成績普遍不理想,容易沒自信、覺得技不如人,事實上只要認真,偏鄉老師與學生的努力,都能夠被外界看見。

學生所繪製的六龜車站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