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明「on麥way」 跟著小麥一起成長茁壯

惠明盲校以在地農特產「大雅小麥」為主題,開發特色課程「惠明on麥way」,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肯定。

臺中市惠明盲校以在地農特產「大雅小麥」為主題,開發特色課程「惠明on麥way」,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肯定。透過種植小麥結合陶藝課程,培養視障生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及動手操作等技能。希望結合在地產業與商家,讓視障生走出校園跨界交流,如小麥一樣迎著陽光成長茁壯。

地方藝術家的創意,引發小麥課程的靈感

惠明盲校老師藍信翔表示,惠明盲校在三、四年前開始籌備成立高職部,正好遇到疫情爆發,校方在思考如何培養視障生未來進入職場的選擇時,看到包含原本發展很好的傑出校友李秉輝,因為疫情而失去街頭演出機會。過去許多盲人會從事的按摩業,也因為疫情讓民眾不敢外出,與按摩師有近距離肢體接觸。這樣的危機,讓校方開始尋找,還有哪些產業,是即使在重大全球疫情衝擊之下,學生依然可以找到就業出口,並透過具有在地特色的產業,達到永續發展精神。

過去,藍信翔曾經帶領部落學生復育小米。在這樣的經驗基礎下,他開始思考,惠明盲校所在的臺中市大雅區,有哪些在地特色,可以作為培養學生就業技能的元素?

這時,藍信翔發現,大雅在地的趙家窯將本土種植的小麥稈燒成灰,混到陶土裡,讓陶土作品帶有不同顏色,與一般陶藝做出區隔。於是在校內老師牽線下,校方拜訪了長年支持惠明盲校的大雅區農會理事與總幹事,促成了以小麥作為主軸的特色課程「惠明on麥way」。

藍信翔表示,小麥種植季節通常是每年11月到隔年3月,在大雅區農會青農創生計畫支持下,提供一片農地讓學生們可以從翻土、除草到撒種子,體驗小麥從無到收割的過程。由於惠明盲校學生約有一半為視障、另一半為低視能,過去老師在課堂上以嘴巴或影片講解,學生往往只能一知半解。透過實際下田從事農務,學生們得以藉由觸摸小麥、觸摸土壤、施肥、舀水等過程,培養實用生活技能。

視力受限,也能對小麥有更具體的認識

比起一般孩子,盲校學生因為視力受限,導致詞彙發展也比較侷限。藍信翔觀察,透過觸摸小麥過程,學生們每年都會累積更多口語表達詞彙,如小麥是「一粒一粒的」、麥芒是「尖尖刺刺的」。在測量紀錄小麥生長高度時,學生也可以對於距離、空間與時間,產生更具體的認識。

透過實際下田從事農務,學生們得以培養實用生活技能。

對於多障別小孩,觸覺容易因為看不到而容易敏感,在接觸小麥過程中,學生們從原本草地軟軟不敢採,到慢慢可以辨識出盆子是硬的、泥土是濕濕軟軟的。藉由各種不同材質體驗,久而久之不會那麼抗拒,減少敏感度、增加安全感。

小麥成長過程中,還可融入校內不同專業課程,如數學課帶領學生測量小麥的生長面積、藝術課帶領學生模仿米勒知名畫作「拾穗」。自然課則可讓學生藉由觀察小麥生長,探討小麥為何長不高?是因為水澆太多,還是陽光照射不足。

在課程推動過程中,藍信翔特別感謝校內教師與行政團隊的合作。由於對惠明盲校部分學生而言,要蹲下來澆水很辛苦,學校總務處協助把小麥架高,搭配定時自動灑水系統。另外考量部分學生難以做到用手播種,經討論過後則改成種植出來的小麥,除了燒成陶器,讓學生可以擺攤義賣外,也結合校內原本的烘培課程,讓學生可以用小麥粉做成餅乾、麵包、蛋餅等。除此之外,在趙家窯的老師牽線下,與在地咖啡商家合作,將小麥與咖啡粉融合,成為了小麥咖啡濾掛包。濾掛包以學生畫作為包裝,呈現學生藝術表現。

種植出來的小麥與咖啡粉融合,成為了小麥咖啡濾掛包,並以學生畫作為包裝。

藉由課程一步步訓練,藍信翔觀察,過去對於陌生環境容易感到緊張的學生們,開始慢慢有信心去探索未知,把需求與想法透過有組織的方式告訴外人。他進一步解釋,學生們因為看不見,接觸校外人士時,往往因為不熟悉對方的個性而害怕說話。在銷售推廣小麥產品過程中,學生們在老師的輔導下,漸漸培養出口語表達能力。

藍信翔表示,學校長期以來經常接受許多單位的協助,校方更希望能透過與地方產業的結合,培養學生實用技能。如許多畢業生會從事烘培業,以大雅小麥粉製成的餅乾麵包,或許成本比使用進口小麥粉還高,但卻可以做出臺灣在地特色,吸引更多消費者支持,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