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網站資料照
當數位典範轉移,我們已然被捲入ChatGPT為首的AI數位洪流,身處於資訊通膨年代,讀者同樣得鍛鍊更高階的閱讀理解與後設監控能力,才能收集到自己真正需要、能正確理解的資訊。這樣的「雙閱讀素養」,不僅孩子需要,大人同樣也需要,因而成為教育現場的熱門話題。
什麼是雙閱讀素養?
雙閱讀素養是什麼?近期教育現場開始熱烈討論「雙閱讀素養」,這名詞已變得跟「雙語教學」一樣熱門。大家很容易理解雙語教學,就是把中文跟能接軌國際的英文串接教學,如果借用這樣的概念,「雙閱讀素養」其實就是把紙本閱讀的歷程,和資訊通訊數位載具傳遞的資訊互相整合。
無論是用紙本或數位載具傳遞訊息,目的都是希望讀者(閱聽者)理解訊息。只是,讀者在面對數位載具傳送的訊息時,理解方式與紙本閱讀的過程略有不同。所以在資訊通訊科技軟體上,一切對資訊的理解使用,就可以說是「數位素養」。
我們也可以簡單的說:「雙閱讀素養,就是擁有紙本閱讀的能力,同時也善用資訊通訊科技的特質,理解更多的資訊。因為理解了這些資訊,我們的生命能夠更為安頓、更有力量。
談到素養,通常就不是被框架、固定的格式。不論是紙本素養或數位素養,都應該是可以應用到生活中,並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所以,重點是「應用」知識,而不只是「被灌輸」知識。
有人說,讀者在紙本閱讀中比較被動,而數位閱讀會讓讀者比較主動。但其實在紙本的年代裡,也是可以主動搜尋。兩者真正的差別只在於「可接近性」與「便利性」。
以前的小朋友如果問媽媽這個為什麼?那個為什麼?媽媽通常會說:「你以去圖書館看《十萬個為什麼?》。」因此,即使在只有紙本書的時代,讀者也可以透過圖書館主動搜尋,只是現在有了數位載具,人們可以不出門就透過網路搜尋,感覺更為便利。
有一本書叫做《非普通讀者》(The Uncommon Reader),述英國女王與她的僕人交流讀書心得的故事。那些放在圖書館裡的書,並不在乎來讀書的人是英國女王,或是一個小小的僕役,只要你願意讀書,不論身分地位,都可以主動去借書。對一本書來說,任何人只要有理解能力,不會因為是英國女王就懂得比較多,也不會因為是廚房打雜僕人就懂得比較少。
《非普通讀者》這本書呈現了一種面對知識的平等,在知識面前,不論身分地位如何,書裡的知識對讀者都一視同仁。但是,如果你從不主動,就算有再多的書放在眼前,仍舊與你無關。
按部就班,習得雙素養
現在的數位環境充滿了各種知識寶庫,這寶庫對所有上網的人開放,非常公平。既然如此,身為一個教學者,我們要怎樣預備所有的學生,幫助他們建立相對應的核心能力,以便打開這個知識寶庫?這個核心能力,可能包括過去在紙本閱讀就需要的「基本讀寫能力」,以及進展到數位時代之後,所需要具備的「思考與分辨能力」。
我們可以說,如今的時代帶來了更友善的學習機會,只要擁有學習的能力與意願,現在的紙本圖書館與數位環境,確實提供了學海無涯的資源。雖然如此,但如果你打開Google,卻不知道自己要問什麼,那麼所有的知識仍與你無關。
如今放眼國際,不論是北歐國家,或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新加坡與韓國,都很重視他們的學生能不能建立這樣的核心素養,同時使用紙本工具和數位工具進行學習。
因為老師們深刻瞭解到,在學校圍牆裡所提供的知識,絕對無法跟網路上的知識庫相抗衡,因為學校裡知識產生的速度和內容,遠不如數位環境豐富。因此國外的趨勢是讓學生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按部就班習得雙閱讀素養,直到國民教育階段的終點(18歲),就能夠獨當一面。
雙閱讀素養,從紙本開始培養
談到紙本閱讀的素養,出發點一定源自於「興趣」,意思是學生一定要覺得有趣,才會打開某個資訊的來源。不論是他在博物館裡拿到的小小的單張說明,或者是隨手可得的繪本,他一定要覺得這是一種樂趣,才會繼續向前。所以素養的首要環節,就是「想要一探究竟的熱情」。
紙本素養的第二個環節,則是「獨當一面的識字能力」。小朋友本來就會想要一探究竟,但是在他還不識字以前,需要仰賴大人將書上的文字讀給他聽,或者需要別人演講、說書給他聽,直到擁有識字能力後,才不用一直依賴別人。一旦孩子認得夠多字,能夠獨立、隨心所欲、自在的拿起各種書來讀,就可以前往下一個階段:廣泛閱讀。
孩子識字後會看到這些字在不同的學科出現,而且有不同的文體。有些小孩喜歡讀文學類,但不見得對數學類或自然類有趣。所以,如果能夠透過大人的引導,讓孩子培養出能夠穿透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閱讀能力,就是所謂的「廣泛閱讀」。
興趣、識字能力、廣泛閱讀,只要滿足這些條件和能力,紙本閱讀的素養也就具備了,如此該也足以讓孩子從現在到,不論是在學校裡還是出社會終身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形成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遷移到數位閱讀時,仍然需要具備識字能力,以及看各種學科文本的能力。除此之外,還額外需要的是另一種重要的新技能,也就是「形成問題」的能力。
在學校教室裡,我們教導數位閱讀,要學生練習提問,目標應不會是幫助他們尋找哪裡有好吃的餐廳?哪邊有Ubike可以用?想去某個地方要搭什麼車?這些日常生活資訊比較沒有涉及知識的判讀,也沒有更新提問者的知識系統,因此不會是我們教導數位閱讀的核心。
在數位閱讀的環節,我們想要教導學生的是「如何問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一旦問出有意義的問題,就能幫助學生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並且打開知識的視野。但是要問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提問者需要有足夠多的背景知識,而且還不能完全複製別人的知識,如此一來,他才有機會真的透過數位閱讀,在網路上學到新知。
說到這裡,相信有人會好奇,既然數位閱讀素養這麼重要,為何學校不早一點開始教呢?當然,閱讀是一個終身持續的興趣跟核心能力。2006年,臺灣第一次參加了國際閱讀素養(PISA)的大型評比,而我們也是從那時才開始把「閱讀」跟「素養」放在一起,進而看重此事。
然而,當時的整個科技環境跟現在不同。即使2006年已經有網路,環境卻不如現在友善。所以,當時多數人在推廣閱讀素養時,的確不會特別關注數位載具所帶來的豐富知識。
一起學習雙閱讀素養教學
時過境遷,現在整體數位環境比以前更為友善,政府也開始大力推動數位閱讀素養,這跟108課綱所強調的「自主學習」緊密結合。
前幾年,政府先是推動前瞻計畫,為所有的小學、國中、高中都建置基礎的網路設施,去年也開始推動「生生用平板」。當硬體都到位之後,再來就是老師的教學實力要跟著提升起來,支持系統要完善,如此才能水到渠成,幫助老師可以一起帶領我們的孩子,往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前進。
學校透過行政支援,為老師預備好紙本跟數位的環境;老師在課堂上透過這些逐步建置的閱讀環境,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提供他們閱讀能力的方法,然後教導如何組織訊息、表達想法。
希望透過我們的彼此合作,可以滿足進入教室裡的每個孩子,無論身在什麽學習階段,無論基礎水準如何,無論學校狀態如何,都能夠因為我們教學調整,掌握學習的方法,成為能善用紙本跟數位工具的新時代公民。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之《教出雙閱讀素養:紙本X數位,培養Super優讀者》,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