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網站資料照
當文字與知識訊息的承載工具,同時出現原本的紙本形式及新的數位形式時,最有可能的發展方向會是「兩者並存」。紙本閱讀並未被取代,數位閱讀也同時存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雙閱讀素養」。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去談數位閱讀素養?因為在數位閱讀的情境裡,雖然有許多能力跟紙本閱讀一樣,但是也存在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所謂的「數位新文盲」。
身處於數位環境裡,我們每天上網閱讀很多資料,而對於所看到的內容,經常不假思索信以為真。但是,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其實真假難辨。有鑑於此,數位閱讀的讀者,需要發展出高階的「理解監控」能力,也要不斷自問:「我現在閱讀的訊息,是不是我想要知道的?這些訊息是真的嗎?」在學理上,我們稱這樣的能力為「後設監控」。
這跟紙本閱讀有相似之處。在進行紙本閱讀的時候,如果想要培養高階的閱讀能力,希望讀者能發展出「批判性思考」,我們會鼓勵讀者對讀到的內容自問:「這個人這樣說,我同意嗎?我覺得他說的是真的嗎?」
只是想在數位時代培養這樣的能力,確實比以往紙本閱讀的時代困難許多。所以,身處教育現場的第一線教育者,不論是國小老師乃至於大學老師,我們都必須面對一個事實:這世界因為各種科技通訊產品的變化,帶來極為巨大的挑戰!因此,身在民主社會中的我們,想要培養下一代公民應該具備的閱讀素養,從而促進社會共好及參與世界,這件事的難度比以前高出許多。
搶在抖音、YouTube之前,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
在這麼困難的現實中,教師要負擔如此艱鉅的任務,就需要有與彼此「同在」的承擔。一言以蔽之,不管世界其他人是否覺得閱讀依然重要,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應該都會同意,不論時代怎麼改變,閱讀是不會改變的重要素養。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培養下一代共通的基本識別能力。在國小一、二年級,不論學生的家庭背景如何,老師要幫助他們都擁有平等的機會:能讀能寫,能夠在學校的幫助下,認得所在環境裡的所有符號,擁有識別世界的能力。
我們這樣的努力,是為了讓孩子能靠著老師的帶領,脫離文盲的處境,感受到閱讀這個世界的亮光。
一旦能力被強化,孩子變得擅長閱讀、愛上閱讀,就不會只停留在別人給自己的素材,而是開始廣泛閱讀。即使身邊有各式各樣的數位影音,有Youtube或抖音的短片,但由於學校的作為讓學生意識到,透過自己閱讀所得到的樂趣,遠勝過那些網紅給的娛樂。
如果孩子從小就不擅長閱讀,不覺得閱讀是種樂趣。隨著年級慢慢增加,他也無法去接觸更多樣的文本,發掘更多文字的意義和美好,當然更不可能透過閱讀新知,在這種學習過程裡形成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說,現在國小老師有個相當不容易的任務,即是搶在抖音與Youtube之前,幫助孩子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
數位時代的讀寫平衡
在廣泛閱讀之後的下一階段,就是「組織訊息,表達自身的論述」,這也是小學老師們所說的「讀寫平衡」,有讀就要有寫的能力。雙閱讀素養教學所說的讀寫平衡,是指「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意即在課堂進行有目的、有任務的閱讀,學生讀完後必然伴隨著不同形式的發表。
閱讀素養的能力包括讀跟寫,就是「理解符號」跟「使用符號」。老師應該會有這樣的觀察:大多數人都擅長使用數位載具閱讀及下載訊息,但通常很少在數位環境裡上傳自己的看法。
這表示大多數的人使用數位環境,其實只使用了一半。許多人沒有養成在網路上提出意見、形成趨勢的能力,而是被動的接收資訊,任由網路演算法向我們推播訊息。
聯合國教科文宣言在2005年就曾提出,網路時代的學生需要習得使用「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以及掌握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的能力,而且是可以形成建議,真正促成社會共好的那種意見,才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換言之,許多老師可能都聽過或看過「鍵盤酸民」,這些人從來不表達立場,但是會在網路上留下負面訊息,既無助於共好,也無助於形成具體建議,無法讓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移動。
所以從閱讀教學的角度來看,數位世代非常容易使用ICT去影響別人,這點不容忽略。既是這樣,我們就必須意識到,使用ICT進行訊息組織、表達自身論述,這樣的寫作能力,勢必要成為新時代的教學承擔。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之《教出雙閱讀素養:紙本X數位,培養Super優讀者》,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