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進入森林學習傳統建物的測量和紀錄,並預估材料用量。
生火會嚇走蟲子,蟲子飛起來,鳥就會來吃蟲子,鳥的大便會帶來不同植物的種子,人再從種子長成的樹苗篩選出要留下來樹種,最後將樹林調整成一個原生樹種林,也成為一個阿美族人的森林。這片森林裡,有族群的食物,也有族群的建材,更有族群與植物間發展出來的技術與能力。花蓮縣豐濱國中的「阿美族傳統與土地的關係與管理方式」跨域美感課程,讓學生透過森林,尋找到知識的原來的脈絡。
教育部自103年起推動美感教育子計畫——「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持續致力於深化藝術與非藝術學科的結合。透過發展跨領域課程,讓學生能以更靈活、多元的方式學習重要議題。適逢3月21日為世界森林日,這是聯合國於2013年所訂立的紀念日,用意在提升人類對於森林的認識,瞭解其對後代子孫的重要性,以促進保護森林環境和永續利用。跨域美感計畫也結合環境相關議題的學習,發展環境與美感教育課程。
從森林出發,瞭解阿美族文化對環境永續的意義
參與計畫的花蓮縣豐濱國中,為使學生瞭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於「阿美族傳統與土地的關係與管理方式」課程,結合視覺藝術、數學、生活科技、自然、語文、社會等不同領域發展課程。上學期課程先在森林中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並學習森林的經營規劃策略;下學期學習部落傳統建築知識並製作阿美族「八角風箏」,進一步理解族人文化對環境永續的意義,並珍視原住民族土地與生態智慧。
學生體驗木樁製作與火堂定位的森林跨域課程。
課程執行初期,教師透過提問「什麼是森林?」引導學生從自身視角出發,探討森林的本質,啟發他們的觀察與思考。同時,教師介紹了森林結構的科學分層,以及部落傳統生活空間與使用習慣,擴展學生對森林的認識。教師亦於課程中融入森林相關的阿美族語教學,使學生從語言中洞察族群的習慣與空間價值觀。例如,kilang代表樹木,kilakilangan則代表森林,透過語言教學,學生不僅瞭解環境,還更深入地認識自身文化,建立對森林的認同與歸屬感。
親自走入森林,學習部落傳統建築知識
課程進一步進行開墾實作,讓學生親自走入森林學習整理木材並使用鏈鋸操作,同時探討空間設計的概念。老師提出「砍樹時應該採取何種方法來保護樹木?」問題,強調行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要求學生謹慎思考每棵樹木間之關係,以避免意外砍伐。透過與森林的互動,學生認識到部落文化和林木建築的重要性,並從中領悟到人生智慧。戶外課程將森林連結生活,亦引入建築透視圖的概念,讓學生習得部落傳統木樁製作,與繪製透視圖學習測量、尺寸標註等建築基礎知識。
跨域課程從在地美學出發,將阿美族八角風箏文化融入數學領域課程,以風箏結構作為尺規作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圖畫、工藝品中的對稱關係與幾何美學,帶出數學美感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聯性,進而讓學生應用美感於「八角星圖騰創作」與風箏布面設計。學生們於課後反饋:「將數學應用於美術創作中似乎變得不那麼困難,也更容易學習!」
學生從阿美族八角風箏結構學習數學的對稱幾何之美。
透過融合原民文化、環境永續、數學美學的跨領域美感課程,豐濱國中讓學生深入探索森林奧秘,喚醒人們與自然的共存關係。環境保育是全球性議題,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期盼這些美感學習能夠奠定孩子們改變社會力量的基石,共創人與自然的和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