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123網站
近年來,學生因課業或其他壓力自傷、自殺的情形頻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日漸受關注。國內已有臺灣大學、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40多所大學紛紛設立心理假(或稱身心調適假、心理健康假等),每學期可請3到5天不等,讓學生有喘息和調適機會。而自今(2024)年3月開始,也有42所高中職試辦心理假,每學期可請3天,希望藉由此舉協助學生更覺察自身心理狀況,並促使教師、家長更重視和覺察學生的心理狀況。目標113學年度(今年8月)全面在高中職實施。
此外,新北市教育局也宣布了將規劃3年計畫,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合作,推動SEL示範學校,及培訓種子輔導教師、體育老師,並將情緒教育與正念教育融入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青年團體呼籲重視情緒教育
焦點從政府部門轉向學生,由學生自發組成的團體EdYouth今年初提出「校園心輔政策白皮書」,整理出學生主要的壓力包括:「課業壓力」如學習過勞、對未來迷惘;「校園人際」如與同儕相處不融洽、校園霸凌;「家庭狀況」如父母婚姻品質、父母嚴格專制等,以及「性別」如性別氣質及認同。並提出萬字建言,呼籲增加校園專任輔導人力,全面推動各級學校心理假,將「情緒管理」與「自我覺察」納入下一波的課綱等6大訴求。
EdYouth理事長李瑞霖表示,臺灣學生PISA成績亮眼,但「幸福感」卻日益降低,比起追求課業卓越,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而由臺中當地15至35歲的年輕人組成的臺中青諮會,也在今年初向市府提案,建議市府將情緒教育、自我認識、心理衛生相關課程於課程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課,如同音樂課、體育課,並從幼兒園就建立相關課程。
師生心理健康是各學校須面對的課題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尤其一場疫情後,更讓全球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湧現。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教育部和衛福部也積極提供相應的支持。衛福部從2023年8月開辦「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鼓勵15到30歲年輕人勇於求助,每人3次心理諮商,一年下來已經服務超過6萬人次,其中進一步轉介醫療院所的破8千人。
教育部則提供第一線老師免費心理諮商服務,2024年加碼補助總金額,從每年650萬元提高至6,000萬元。以上都宣示著「全民諮商時代」已經來臨,師生的心理健康,是各學校須面對的課題。
長期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著有《心理韌性》、《過曝世代》等書的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從十多年前開始便進入中、小學校園,從各校獨立合作的心理師,到成為教育局輔導教師督導。他說早期導師們轉介來輔導處的孩子,多半是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嗆老師、對立行為、情緒暴衝跑出教室等外顯問題;但在近幾年的諮商服務中,看到越來越多轉介來到治療所的孩子,問題的類型已經轉變為人際關係退縮、社交焦慮、自我傷害、網路沉迷、拒學、學習低落等非外顯行為。如何讓這些沒有外顯情緒問題的孩子,得到適當的心理諮商或輔導,是更值得關注的重點。
推動SEL能預防校園心理問題
2022年兒福聯盟《臺灣兒少心理健康與輔導資源調查》問卷調查便顯示,有近8成(78.5%)國高中(職)生即使面對困難,也不想尋求輔導室協助。面對這些挑戰,情緒教育成為了解決校園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辦人楊俐容表示,心理健康三級制最有效益的是第一級預防,推動SEL,就是在「問題」成為「問題」之前的準備和練習。
歐盟推動SEL組織ENSEC(歐洲社會情緒能力網絡)的創始人卡梅爾.賽菲曾指出,社會為犯罪重建、社會問題、失業率、心理健康等問題,要付出極高的成本,但提早投資SEL將來能獲得經濟和財務上的數十倍回收。因此,政府部門應積極推動情緒教育相關計畫,以預防社會問題的發生。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司長吳林輝在接受《親子天下》訪問時說到,教育部已從課程和課外活動著手,補助大學端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並且補助學生放鬆、提升身心品質的課,以此鼓勵大學提供相關學習活動。同時,教育部也實施「生命教育推動方案」,支持高中以下學校將生命教育融入彈性學習課程或任一科,以提升學生的身心品質。
吳林輝表示,和課程相比,課外活動或許更有助提升心理健康。如何讓學生走出虛擬環境,重拾良好的實體生活互動,值得教學現場持續努力。
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政府部門、教育機構和社會各界都積極提出相關計畫和建議,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能夠為青少年打造一個更加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