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情緒學習」近期成為熱門關鍵字,但情緒教育怎麼進行?父母、老師該如何引導?《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在Podcast節目「總編輯教育筆記」中探討青少年心理問題成為急症爆發的原因,並分享情緒教育兩大關鍵方法: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與正念教育(Mindfulness),提供情緒學習的可行解方。
國際教育關鍵字:情緒學習
陳雅慧指出,疫情影響全球期間,社會情緒學習(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成為國際教育報告的關鍵字,相關議題頻頻出現在國內外新聞、研究中,不過臺灣與全球的青少年憂鬱狀況不同,國外青少年的困擾源自於疫情下隔離生活造成情緒問題無門,而臺灣青少年面對的則是網路社群環境的挑戰。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2020年美國青少年輕生的比率較2019年提高25%,主因來自長期隔離在家,遇到困擾時求助無門。談及國際現況,陳雅慧說,因為對青少年而言,最重要的是和同儕相處,但疫情導致與同學、師生間的討論交流中斷,原先準備考試或出國交換的規劃也都被打破,必須面對看不見終點的劇烈改變,社會情緒學習因此成為國外青少年隔離生活中的嚴峻挑戰。
至於臺灣青少年情緒困擾的原因,陳雅慧分析,年輕世代在網路社群環境下成長,雖然有時覺得社群很熱鬧,但關上電腦、手機螢幕後相對寂寞,同時要面對社交媒體的新挑戰,但爸媽、老師這一代沒有相同經歷、缺乏相同語言而無法討論,因此孩子會感到格外孤單。
兩步驟處理負面情緒
談及處理負面情緒困境的方法,陳雅慧指出,第一步是瞭解自己的心情。她說,很多專家都建議要覺察情緒,釐清當下到底是感受到何種負面情緒,覺察自己被困在負面情緒是重要的一環,覺察後就會知道自己當下恐怕不適合做出重要決定或與他人對話,可以先離開現場、穩定情緒,避免後續衝突。
陳雅慧說,處理負面情緒的第二步,是隨著時間過去,必須試著排解負面情緒,或盡量用不傷害自己的方式與情緒共處,例如自己會透過閱讀,在過程中找到能夠跟自己對話的字句,從中找到曙光。她提醒,跟情緒共處是陪伴自己一生的課題,無論是透過閱讀、運動、購物、吃東西或他人的陪伴傾聽,重點在於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情緒學習關鍵:成長性思維、正念教育
陳雅慧表示,社會情緒能力是教育上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未來人才需求上的關鍵能力。她分享,根據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在疫情下所做的未來人才報告,在未來,無論是現場服務或遠距上班工作型態的職場人才,都必須因應環境快速變遷進行自我調整,需要與他人協調、談判、提供敏銳的回應等人際相處技能;此外,德國的職場調查也發現,只需具備專科知識的工作機會將縮水,需要高社交或情緒技能的工作會逆勢成長。
但情緒學習怎麼進行?當情緒學習成為人生必修,父母、老師可以如何引導?陳雅慧分享自己在閱讀相關報導時一直看到兩大重要關鍵字與方法:培養「成長性思維」以及「正念教育」。
陳雅慧說明,史丹佛心理學教授卡蘿‧杜威克(Carol S. Dweck)提出「定型化思維」與「成長性思維」兩種思維模式:定型化思維者相信每個人的智力與才能是固定的,會為了避免失敗而避免過多行動與嘗試,而成長性思維者則相信,透過後天努力與學習,每個人有成功的無限潛能。
陳雅慧表示,杜威克基於研究結果,提出四個教養和教育上的建議方向:
一、 常常告訴孩子,只要努力、不害怕困難,就可以愈來愈好。
二、 稱讚孩子時運用正確技巧,避免稱讚他因為聰明而考試考好,而是稱讚他因為努力而進步許多。
三、 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孩子不會的領域不是真的不會,而是「還不會」,學習後就可能會了。
四、 告訴孩子成長型思維永遠不嫌晚,就算50歲還是能夠鍛鍊並成長。
而第二個情緒學習關鍵方法,則是透過正念教育,進行自我覺察。陳雅慧指出,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疫後美國公立中小學安排每天早上3至10分鐘的正念教育訓練,讓學生安靜、專注思考,體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華盛頓大學也把正念覺察的打坐、呼吸法帶入宿舍、教室,幫助學生聚焦當下,不要被外在困擾,讓注意力回歸自身,減輕壓力,建立孩子的情緒學習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