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123RF
新北市龍埔國小老師施信源,是科技融入教學的先鋒之一,目前擔任新北市教育局教資科輔導員,協助老師們數位增能。對於如何設計一堂好的平板融入教學課,施信源分享他的觀察和實用心法。
Q1:生生用平板上路兩年,您觀察到現場老師對平板融入教學,較常見的迷思有哪些?
A:有些老師認為,只要讓學生使用均一、因材網,成績就會自然提升,因此在課堂上只讓學生操作平臺,自己反而減少了教學參與,這種做法不但沒有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可能導致成績下滑。
另外,也有老師會陷入「重硬輕軟」的誤區,注重硬體設備,但忽視了如何有效應用軟體。學了過多的平臺,反而讓學生無法掌握學習重點,甚至影響到教學進度,讓課程變成資訊課。
還有一個常見問題是,形式大於內容。有些老師為了讓課堂看起來科技感十足,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使用工具,但實際上,教學效果卻未必好。例如,學生可能在玩了35分鐘Kahoot!後,並沒有真正學到什麼。
Q2:設計一堂好的平板融入教學課,關鍵是什麼?
A:無論是數位融入、科技融入,甚至未來的 AI 融入,良好的班級經營永遠是成功的前提,因此,老師必須在課堂上建立清楚且可以執行的規範。
至於課程設計,我常提到要回到古典理論,因為數位工具只是輔助,包括 AI 也是,設計課程時應該從目標出發,選擇合適的軟體和平臺,例如在國語課中教新詞,就應選擇對應的工具,而非隨意使用與課程無關的題庫型平臺。
最後,課程設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生活情境應用。例如在社會課中,利用 Google 地圖來教學,讓學生能將數位工具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此外,老師應設計適當的評量方式,確保學生透過數位工具真正掌握課程內容。
Q3:一堂課當中,該用多少比例使用數位教學?
A:在平板融入教學中,數位工具的應用比例需要根據不同教學情境靈活設計,沒有固定的標準。
比如百分之百全程使用數位工具的方式,比較適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課堂,但這樣的課程設計難度較高,老師必須有好的引導工具,確保學生能夠按照步驟進行學習,例如設計好的 WSQ學習單,幫助學生透過影片進行摘要學習。或者使用編序教學法,一堂課的影片大約十分鐘,之後可以連續設計活動,如即時回饋,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老師在數位教學中不是坐在那裡沒事做,而是要時刻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當發現某個學生的表現不對勁,或是學習進度落後,就應該走到他們身邊進行個別輔導。
如果是要結合數位工具與傳統教學,可以考慮將前測與後測的部分數位化。前測和後測各花5到10分鐘,利用數位工具快速收集學生數據,而主要的教學和討論活動仍以傳統方式進行。最理想的比例是「1比1」,即數位學習與傳統教學各占20分鐘,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與小組討論,且老師能夠有更多時間進行個別指導。
Q4:各科的哪些環節適合數位教學呢?
A:無論數位工具的多寡,老師只要願意善加運用,結合課程設計,都能讓學生在上課時感受到不同的學習體驗。
數學科:
國語科:
社會科:
自然科:
Q5:在平板融入教學時使用學習單,要注意什麼?
A:學習單是幫助學生理解影片等數位教材的重要工具,確保學生能從影片中有效學習,不過,學習單的設計應注意以下:
一、訊息擷取。由於影片本身也是一種文本,涉及閱讀理解策略,如果學生在觀看影片後無法理解內容,可能是因為他們無法辨別影片的重點。因此,學習單的設計應著重於引導學生擷取影片中的重要訊息,接著推論、整合。
二、認知負荷。學習單的設計要避免過於複雜,特別是在學生剛接觸新概念時。許多老師喜歡設計理論性或結論性的問題,例如問學生「你認為作者的特質是什麼?」對於剛開始接觸新知識的學生來說,這類問題負擔太大。或是在影片教學還沒結束時,就擴展到其他範圍提問,這也會讓學生感到混亂。
學習單應該從簡單的問題開始,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對影片內容的理解。影片內容講到哪裡,提問就跟進到哪裡。這樣做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