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數位共學計畫,讓花東小校師生共好成長

跨校數位共學計畫,讓花東小校師生共好成長

在花蓮、臺東,偏鄉小校面臨著學生人數少、教師人手不足的挑戰。部分班級僅有一到四名學生,缺少同儕互動,導致學生在學習上的孤立感以及學習動機低落。為了應對這些困難,近年來花東偏鄉的小校開始嘗試透過跨校共備、學生線上共學等方式,打破這種孤立狀態,讓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同齡孩子進行互動,共同學習。學生不僅在學業上得到支持,也在非認知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以花蓮為例,「小校生態圈跨校共備共授」計畫從110學年開始,最初有鶴岡、舞鶴、大榮、新社等四所國小參與,利用線上視訊技術,讓四年級的學生可以透過平板電腦一起上數學課;到了112學年結束,共有七所國小完成這項計畫。最初參與的學生,也一路從四年級共學到六年級畢業。

雲端同儕互動,提升學習動機

背後重要團隊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陳佩英指導成立的愛思客教師社群,專注於開發素養導向課程,協助教師及校長應對108課綱的挑戰。花蓮縣教育處課程與教學發展中心副主任、鶴岡國小前校長游可如表示,這項計畫成功串聯了中央、地方與學校,透過愛思客團隊每週和花蓮核心教師及學校老師一起共備,幫助老師精準備課。不同於一般線上授課,這個跨校共學計畫還強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並進行差異化教學。

游可如表示,在偏鄉小校因為班級人數少,孩子無論如何都是第一名,容易產生懈怠心態,透過跨校共學小組分享與合作競爭,孩子找到了挑戰的動力,也更願意表現自己,進一步提升學習動機。

學校更在期末為這群「雲端的同學」組成了一個約30人的班級,到棒球場進行一堂真實的數學素養課,合作測量球場面積、跑道長度。也安排了結合漁村課程的戶外教學,讓孩子們不僅學習,也滿足小校學生對同儕互動的需求。

每週共備會議,老師不再孤軍奮戰

實現跨校共學並不容易。蘇淑菁老師是愛思客團隊中的重要成員,多年來她經常帶著中央輔導團的資源,協助全國偏鄉國小克服線上教學中的問題。由於偏鄉小校的師資問題由來已久,老師常常要教非專長科目,校內沒有人可以討論,在教學流程設計和科技工具的運用上也面臨挑戰,透過每週二下午三小時的共備會議,中央輔導團老師和花蓮的核心教師,以及各小學的老師一起參與,學習如何使用數位工具進行教學,也學習如何從教材教法上進行差異化設計,讓偏鄉學校的老師不再孤軍奮戰,並且提升了整體教學的品質。

為了確保每次授課都能夠成功,中央輔導團老師和地方核心教師還會先進行課前共備,確定教學目標,並考慮學生學習的多樣性,設計適合的學習方式。每次課程後也會進行反思與修正。

精準設計的教學內容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老師們反映,學生對課程的投入度大幅提升,許多平時比較安靜的學生也願意積極發言,令老師和校長們感到驚喜。

教師社群的力量,改變偏鄉教育

「我們也發現孩子的數位能力進步顯著,他們對數位工具的適應力極強,展現出『數位原住民』的特質。」游可如提到,她更在老師和孩子的互動上,看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她曾經問一位學校老師為什麼願意投入這麼多心力,那位老師對她說,他很願意為這些孩子付出所能,但無法創造更多同儕來陪伴孩子,然而透過跨校共學計畫,孩子們有了更多的同伴,讓他更願意投入。這位老師不但帶領班上的孩子與附近學校的學生組成小組,實體與另一個小學的學生合作,並與其他學校的孩子們在線上組成一個班級。

教育部國教署近年致力於輔導當地的偏鄉小校,由中央輔導團培養核心教師團隊,再帶動偏鄉小校的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陳佩英教授團隊幾年前已在臺東打造縣級虛擬學校學習系統,透過教師社群共備,串連臺東三校與蘭嶼四校的學生一起線上授課。而除了花東,在新北、臺南也有偏鄉小校透過跨校上課,翻轉小校困境,甚至有跨縣市線上共學的實例。

蘇淑菁老師指出,臺東後來進展到15個教師社群聯合共授,花蓮核心教師則從最初約有10位,後來擴展到將近30位,這些核心教師包括主任與校長,在偏鄉教育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平板教學展開的遠距共學計畫,不僅促進了偏鄉學生學習,也在地方建立起教師社群,成為一股長遠的教育改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