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淇華老師用六個方法,讓學生寫好閱讀心得

蔡淇華老師

這是個說書人為王的年代,也是閱讀者應該釐清「輸入」與「輸出」管道的年代。過往的語言教育使得我們常把「讀」和「寫」視為兩件事,然而今日我們必須讓閱讀經驗「有效能」成為寫作的題材。而我的定義則是:閱讀後,用自己的話講出他人瞬間秒懂的知識,發表在平臺,產生影響力與產品。

若要訓練此種能力,以下提供六種練習寫好讀書心得的方法: 

一、一百字内介紹全書 

先讓讀者認識這一本書,是寫心得的第一要件。要如何在簡短篇幅内,完整介紹一本書?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刪減法」。

以前在英文研究所修「高級英文寫作」時,教授要我們在第一個星期,用一千字寫論文摘要(summary),第二個星期縮成五百字,第三個星期再縮成三百字,想不到最後,還必須濃縮為一百字。同學們都怨聲載道,然而教授還是說服了我們:「國際的學術論文摘要,都是一百字左右。記得,再偉大的故事都可以用一百個字講完。你只要不斷的删減,最後一定能刪掉不需要的文字。」

二、結構完整

這一點是所有參賽者最難做到的,多數作品的弊病是「比例失衡」。讀書心得比賽當然是要「書心並存」,書籍内容介紹要有,閱後感思亦不可廢。然而許多作品,僅獨鍾一隅,無法收「理情交融」之功。

三、評論有所本

評論之本可分四大面向,分别是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内容簡介、名言佳句。這四個脈絡齊全後,更容易帶領評審進入作者心中的伏流,讓感思湧泉其來有自。

例如介绍美國作家沙林傑(J.D.Salinger)的《麥田捕手》(The Catcher eye),就不能漏掉小說中最經典的獨白:「我老是在想像,有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段話,不僅體現了主角對人生的純真渴望,也讓讀者理解小說名稱的由來。 

四、感懷有所思

文本如群山萬豁,讀者之心便是山濱江湖,因為生命水相各異,映照出迥然不同的「鏡像」。「鏡像」會被鏡面所收束,就像感想再充沛,都不能奔向無方,必須有所思,收納在哲學的大海。而哲學,就是選擇,是掩卷浩歎後的生命所向。

看完《麥田捕手》就不要害怕說出自己青春的焦慮,用生命的獨特角度,帶出心得的高度。許多得獎的作品,因為願意做到散文的「自我揭露」,讓自己的生命之鏡勇敢映照文本,最後閃耀抉擇之光,矚目耀人。 

五、文字流暢

余光中說:「西化有一個現象,就是標點用得少,結果是句子太長。標點在英文是按文法需要,但在中文,則是按文氣需要。」

標點用得少,句子太長,是現代行文通病。建議同學們寫完後,將所有的句子調到十五字內,而且做結論時,盡量用短句,便會發現文氣舒暢許多。

王鼎鈞說:「好文章是要燉的。」寫完不要馬上投,放在抽屜裡,每天看幾次,必會發現邏輯不順與可修剪之蕪言蔓語。慢燉細剪,最後必能修出文氣曉暢、節奏有致的佳文。 

六、用自己的話,轉識為智 

胡適曾說:「發表是吸收的利器。」寫好讀書心得,將書本的内容分享出來,是消化資訊、整理概念、再內化為知識的重要過程。寫完讀書心得,日後你才有能力用自己的話介紹這本書,也才能讓知識進階到最後一段,那就是終生受用的智慧、能力或素養。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青春動力學》,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