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京都文教大學教授大前曉政。(圖片提供:大前曉政)
「心理安全感」這個被 Google、Netflix 視為激發員工優異表現的關鍵,現在也走入教育界,並且有了第一本將「心理安全感」融入班級經營的專書——《心理安全感驅動的高參與教室》。作者大前曉政現任京都文教大學教授,在過去擔任班導的教職過程中,觀察到校園中不同班級的發展方向迥異,因而好奇展開了組織行為學當中「心理安全感」的研究。
日本教育界長期以來重視安心、安全的教育理念,隨著時代演進,更精確的「心理安全感」正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新焦點。大前曉政指出,真正能讓學生茁壯成長的,是能夠自由發言、表達個性、且不受批評或歧視的心理環境。心理安全感不僅能提升學習動力,也有助於改善班級經營,促進學生互相合作與包容多樣性。
他在研究中發現,即使日本教育在環境或教學上提供了完善的安全保障,仍會有許多學生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表現與班級氛圍。實踐心理安全感的挑戰,往往來自於文化和社會的傳統觀念,例如日本強調「和」的文化,讓許多學生難以表達不同的意見。然而,大前曉政強調,教師應該營造一個可以包容多樣性的班級,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心理上感到安全。
他指出,教師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心理安全感的守護者,應該用積極的引導與鼓勵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大前教授呼籲,教育不僅應該關注學生的學術表現,更應該致力於創造一個讓每位學生都能自在學習、勇於表達的心理安全感環境。這將是教育界在新時代面臨的一大課題,也是改變班級經營的關鍵。
《親子天下》越洋專訪大前曉政,談及將「心理安全感」導入教室中的歷程及挑戰:
Q:當初導入心理安全感至教育現場,是觀察到日本的教育現場出現什麼樣的困難嗎?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班級經營」都是學校老師需要面對的課題。每個班級都有一位班級導師,而我曾經長期擔任班級導師的職務。在擔任導師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班級團體的力量有時會往好的方向前進,有時也會遇到朝不好的方向發展的班級。我相信其他擔任過班級導師的教師,也都會察覺到這一點。
例如,當班級團體的力量朝好的方向發展時,學生會變得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在課堂上能明確設定自己的目標,且主動發言。在團隊合作或小組學習中,學生們也會相互合作,共同朝好的方向邁進。
然而,班級團體的力量也有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當某位學生負責某個有責任的角色時,可能會被其他同學嘲笑或拉後腿。正如上述所言,班級團體的力量既可能朝正面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朝負面的方向延伸。這兩種情況我都曾經歷過。
正是因為意識到這種團體發展上的差異,我就開始思考如何引導出良好的團體力量,並創建一個良好的班級團體。這也是我引入「心理安全感」這個概念的契機。
在日本,類似「確保團體心理安全感」的實踐與研究,其實很多人早就以「讓孩子們在班級中安心、安全地度過」為主題進行過研究。進一步說,從日本開始近代義務教育至今,已超過150年。在這段150多年的歷史中,許多老師都曾進行過與心理安全感相似的實踐與研究。
不過,在日本「心理安全感」這個詞並不常被使用,更多的是以「打造安心、安全的班級」為口號,這種理念旨在創建一個讓孩子們能安心、安全地度過的班級環境。
我當然也繼承了前輩們這些長期以來的實踐。前人們都以讓孩子們能在班級中安心、安全地成長為目標,努力打造班級。我也研究過這些實踐,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
然而,從專業的角度,有意識地去確保團體中的心理安全感的實踐與研究,仍然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在日本,近年來「心理安全感」這個詞彙終於在教育界中開始被廣泛關注,但相關的實踐與研究也才剛剛展開。因此,我整理了自己過去的實踐與研究,並以「心理安全感」的觀點來加以分析,將其專業化並有意識地推動,確保班級中的心理安全感為首要任務。這便是本書的內容,從專業的角度進行了系統化整理,因此讀者應該能學習到關於「心理安全感」的幾乎所有重要部分。
Q:在日本,有什麼機構或系統在協助老師們導入及實踐在教室裡落實心理安全感嗎?
雖然這部分有點超出我的專業範疇,但簡單來說,「心理安全感」這個概念本身還是相對較新的,尚未成為大家取得共識的詞彙或理論。不過,在醫療領域和商業領域,這個概念已經很普遍使用,並且有很多研究已經進行。然而,在教育領域,這個概念的推展還沒有那麼深入,這是目前日本教育界的現狀。
正如我之前提到,過去150年來,大家一直在研究「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在安心、安全的環境中生活」,並且也有很多實踐與努力。但若要談到「心理安全感」這個理論性的概念,目前仍然處於研究發展的階段,這個概念還在逐步擴展。因此,關於如何確保班級團體心理安全感的討論,未來需要繼續推進。
理想情況下,未來應該是行政機構、學校主管機關以及學校本身能共同合作,一起努力倡導確保心理安全感。不過,現階段的情況是,很多機關或是老師還未能明確區分「心理安全感」以及「讓孩子們安心、安全地度過」兩者有何不同。因此,儘管行政機構或國家機構也在推動「讓孩子們能夠安心、安全地生活」,但在「心理安全感」這一方面,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仍有待進一步發展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