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資料照)
「心理安全感」這個被 Google、Netflix 視為激發員工優異表現的關鍵,在日本教育界也正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新焦點。《親子天下》越洋專訪現任京都文教大學教授大前曉政,談談過去擔任班導的教職觀察與對「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分享將「心理安全感」導入教室班級經營的歷程及挑戰。
Q:有什麼具體的機制可以檢核這間教室是充滿心理安全感的?
目前日本的教育系統中,確實有類似的系統可以用來確認安全感是否充足。然而,專門針對心理安全感的檢核,還停留在由個別老師透過個人努力來應對的階段。
打個比方,若要確認心理安全感是否充足,首先需要一個指標。這個指標將成為判斷心理安全感是否達成的基準。就目前現階段而言,日本也還正處於試圖明確這些評估視角的階段。
順帶一提,通常確認這些指標的做法就是進行問卷調查。學校或政府推行的問卷調查中,會非常詳細地調查是否存在霸凌行為。在日本,有詳細法律針對霸凌的行為的判定以及刑罰,法律中明確禁止霸凌弱者或不同的人,且規定相當嚴格。因此,有時學校或班級導師會進行問卷調查,來確認班級內是否存在霸凌行為。
不過,這些問卷主要是用來確認學生是否「能夠在班級裡安心、安全地生活」或「是否愉快地度過學校生活」。從專業角度來看,這些調查與心理安全感確實有部分重疊,但專門針對心理安全感的問卷,至今尚未被廣泛使用。希望未來能逐步引入這類問卷。
Q:將「心理安全感」導入教室班級經營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阻礙是什麼?如何克服?
如果從一個大型系統的角度來看,心理安全感的引入目前還是依賴於個別教師的努力,我認為這是個問題。由於這一概念還處於初期階段,很多老師並不知道應該如何進行引入。對於什麼是心理安全感、它的意義以及該如何引入,很多老師感到困惑,無所適從。這方面確實存在引入的障礙。因此,我希望像本書這樣的心理安全感專業書籍能夠更廣泛地推廣。
如果從心理安全感在班級中推行會遇到的障礙來看,這個障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班級的狀況。關於班級狀況的影響,具體來說,有時候教師接手的是心理安全感在某種程度上已有保障的班級,這種情況下,心理安全感的推進會較為順利。但也有時,新接手的班級可能處於一種大家都無法順利互動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安全感的引入就會變得困難。
就如上述所說,班級的實際狀況各不相同。有些班級較容易引入心理安全感,而有些班級則較為困難。比如,有時老師可能接手的班級中就已經存在霸凌或歧視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要在團體中推行心理安全感會非常棘手。正如我在書中提到的,負面的情況確實存在。也就是說,有時班級裡存在嚴重的霸凌或歧視,團體內的心理安全感幾乎不存在,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從將這些負面狀況歸零,這無疑會增加引入的難度。
再進一步說明,心理安全感本質上是一種團體氛圍,換句話說,它涉及到團體的文化和習慣。因此,它也會因不同國家的文化而有所不同。比如,在清楚表達意見是理所當然的國家裡,學生不表達意見反而會產生壓力。由此可見,心理安全感這一概念會受到每個國家文化和習慣的影響。
以日本為例,自古以來日本就有「以和為貴」的觀念。「以和為貴」的意思是大家要友好地相處,互相尊重,和平安穩地生活在一起,也包含著重視協商與協調的意義。在日本,這種「和」的文化備受重視,它強調作為團隊的一體性,應當為團體共同努力。然而,這種文化也可能會產生不易表達不同意見的情況。
因此,「什麼都可以說」、「即使與他人不同,這是個性,因此值得重視」、「我們要承認多樣性」這類引導非常重要。我認為許多老師已經在實踐這樣的教導,而我自己也一直以這種方式引導學生。「以和為貴」固然重要,但同時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問題或反對意見也同樣重要。這樣的有意識的努力,是很多老師在帶班時必須具備的態度。
雖然我並沒有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因此不能確定是否適用於其他國家。但這或許是日本在推行心理安全感時所面臨的障礙之一。
Q:目前日本教育界有多少比例的教室在實踐心理安全感?
在教育界傳統的安心、安全推廣雖然已經長期存在,但是跟日本商業界或醫療界相比,心理安全感這個概念的推廣和接受度,目前還處於落後的狀態。要想改變「班級團體氛圍」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未來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過去兩年左右的時間裡,我感覺日本這方面有了相當大的進展。但我並不是教育社會學的專家,目前無法提供更精準的數據。不過與此同時,相關的論文和書籍在日本的數量已經顯著增加,因此讓我清楚感受到教育界開始借法商業界,逐漸接納這個概念。
教育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正如心理安全感在醫療和商業領域受到關注並快速擴展一樣,我認為教育界也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廣泛推廣這個概念。這種擴展的速度,在日本尤其在最近兩年的觀察,明顯腳步加快了。也期待在臺灣可以看到「心理安全感」的運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