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童軍教室進行一般常規教學時的情境。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迄今已進入第3期,美感校園改造已在全臺21縣市深耕,透過美感與教育的結合,賦予學習空間新的生命,有的能促進關懷輔導的效益,有的則開啟多元學習的新氣象。學校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場域,而是激發探索、創新、交流的基地。當你走進這些嶄新的學習空間,感受是充滿想像與創造的氛圍!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邁入第6年,改造案例呈現更多樣的議題,依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可分為5大主題:「創意舞臺」、「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及「教師成長」等,除了回應教育現場的變化,也進一步反映未來的教學趨勢。此次開箱臺北市內湖區西湖國民小學及新北市立青山國民中小學,深入探訪著重於特殊教育、心理輔導與諮商的「支援與關懷」環境,以及強調不同學科在專業場域的「多元探索」學習等2主題的學習環境改造,親身感受美感與教學創新的實踐成果。
探索多元學習的舞臺——臺北市西湖國小的生態行動博物館
想像一間教室,它不僅是教學場域,更是一座生態探索基地!臺北市西湖國小坐落於金面山、大溝溪與基隆河旁,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長期推動生態教育。設計團隊打破傳統框架,將原本老舊的資優班專科教室改造為「行動博物館」,靈活變換的展示牆可隨意切換空間分區,讓學習更自由,討論、發表、生態營隊都能自在展開。
臺北市西湖國小生態教室,學生發表活動的教學情境。
西湖國小邱鴻麟老師表示:「西湖生態教育計畫推動迄今已26年,陪伴擁有自然科學天賦的孩子,展開世界生態旅讀,如合歡山的冷杉、大雪山的帝雉、蘭嶼的象鼻蟲、加拿大極圈的北極熊等,都成就了這間教室的多重內涵。這次的改造設計重新定義了教育空間與綠色教學的連結,不僅學生的眼睛都亮了起來,彷彿走進生態探索的遊戲基地,也是他們創作成就的展示盒」。
西湖國小生態教室可透過移動展示牆,切換空間分區。
把後山森林帶進學校——新北市青山國中小的沉浸式童軍基地
新北市青山國中小坐落於汐止,積極推動童軍教育,但由於當地多雨,許多野外求生、搭帳與團康活動等須轉移至室內進行,受制於收納不足、空間及家具侷限等問題,無法完整呈現團隊合作與自我探索的童軍精神。設計團隊以「青山森林」為概念,將童軍教室改造為多功能基地,兼具團康、實作、社團與交流空間,同時將戶外自然景觀引入室內,走進教室就像抵達營地般,讓學生在模擬的自然環境中學習獨立、合作,培養面對未來世界的行動力。
青山國中小陳衍鈴校長表示:「這間教室不只是為了課程設計而存在,更是孩子們夢想與實作的舞臺。我們希望學生能在這片『青山森林』中,學會獨立、合作與關懷,培養童軍精神,成為具有責任感與行動力的未來公民」。
改造後的新北市立青山國中小學童軍教室,可實際操作搭帳棚的野外課程。
美感教育,創造更多可能
至今,「學美.美學」計畫已完成112所校園美感改造,今年的設計更聚焦在多元探索、地方連結與身心支持。教育部更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學美場景 Action!》展覽,自即日起至7月27日止,向大眾呈現校園美感改造的最新成果,邀請所有關心教育的人,一同探索美感與學習的無限可能!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至計畫網站瀏覽或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