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校園,就像走進地方的故事」 美感改造啟動共學新篇章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國小藺編課程實作情境。

在108課綱架構下,越來越多學校開設以在地特色為主軸的校訂課程,連結地方資源、引導學生認識在地文化,並促進師生與社區共學。由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8年啟動至今,透過導入設計思考帶動教學創新,打造未來學習場域。

「學美.美學」113年度共協助21所學校進行改造,其中苗栗縣苑裡鎮山腳國民小學及彰化縣二林鎮廣興國民小學,便聚焦於「開放與在地」主題,藉由校園改造,體現教育如何與地方工藝及農業共構、與社區共好共創。

藺草編織的時光印記——苗栗縣山腳國小打造文化傳承基地

走進苗栗縣山腳國小,你不只是踏入校園,更是走進歷史與文化交織的空間。這所創立於民國元年的學校,擁有珍貴的日治時期宿舍群,校方將宿舍活化使用,作為苑裡鎮內獨有的藺草編織及展示場所。隨著校訂課程發展,校方將藺草工藝結合建築、田調與實作,導入中高年級彈性課程,成為山腳國小與社區共同推動藺草工藝傳承的基地。

校方將日治宿舍活化使用,作為苑裡鎮內獨有的藺草編織及展示場所,也是學習場域。

設計團隊從空間零碎、地坪高低差等問題著手,讓學習空間更為流暢與合理。他們巧妙地運用日本典型民居的空間佈局,將「押入」(壁櫥)、「床脇」(陳列架)與「床之間」(展示壁龕)作為藺編作品的展示區域,營造沉浸式的藺草工藝學習環境。不僅提供符合教學需求的設計,也體現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讓師生、社區與遊客皆能在這座全年開放的藺編基地,體驗苑裡深厚的人文底蘊。

苗栗縣山腳國小黃君婷校長表示:「這次改造讓原本與藺草學會合作、作為推廣藺草工藝與產業的日式宿舍,成為適合進行藺編課程的教室,希望學生不只認識藺草,更能實際走進場域、親身學習。未來在這裡可以和孩子聊聊藺草的故事、感受文化脈絡與生活美學,同時在量身打造的矮桌上學習藺編實作,讓場域從觀光景點轉型為兼具學習在地文化的傳承基地」。

攜手地方青農湧出教育活水:彰化縣廣興國小產學實作

在彰化縣二林鎮的廣興國小,食農教育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場連結土地與社區的探索之旅。校方將在地特產「甘蔗」融入學習,讓孩子們從農田到餐桌,完整體驗食物的成長歷程。然而,舊有的食育教室因空間與設備限制,難以兼顧教學與用餐需求。如今,透過巧妙的設計改造,這座場域煥然一新,成為兼具教育、美感與社區連結的基地。

透過巧妙的設計改造,廣興國小的食育教室煥然一新,成為兼具教育、美感與社區連結的基地。

設計團隊重新規劃室內外場域,依照教學流程劃分課程區與儲藏區,並運用活動拉門創造靈活使用模式。並設計育苗拖板車、育苗桌及植物觀察紀錄簿等,讓孩子能親手照顧及觀察蔗苗的生長過程。待蔗苗茁壯後,便移植至戶外小苗圃,由全校師生共同照料,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業學習歷程,並成為教學與觀賞兼具的校園綠帶。

為深化地方連結,學校與設計團隊積極走訪在地蔗農,促成產學合作,將農事經驗轉化為課堂上的鮮活教材。廣興國小校長徐詩媛表示:「從原本廚房兼餐廳的空間,改造成美感實用兼具的食育教室,不僅活化場域,更引導孩子們從尋味、品味到創味,從產地到餐桌,深度體驗家鄉的文化與產業,讓孩子們的學習體驗更上一層樓!」

為教學賦能,貼近在地的創新學習場域

至今,「學美.美學」計畫已完成112所校園美感改造行動,讓校園環境不單只是學習的空間,更是教育理念與在地文化交融的場域。今年的設計更聚焦在多元探索、地方連結與身心支持。教育部更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學美場景 Action!》展覽,自即日起至7月27日止,向大眾呈現校園美感改造的最新成果,邀請所有關心教育的人,一同探索美感與學習的無限可能!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至計畫網站瀏覽或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