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中峰國小以親近自然的攀爬及擴張網為學生創造多層次生態探索空間。
還記得你讀書時的教室長什麼樣嗎?灰白牆面、方正課桌、燈管微微閃爍,如今,這些過時印象正在被一場設計革命悄悄翻轉,甚至成為國際焦點。教育部推動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成功把校園改造成兼具設計、創新與教育價值的美學場域,甚至還在國際設計獎項中大放異彩!
這項計畫從2019年展開,至今已經為全臺112所學校打造嶄新的美學環境,今年以來已頻頻受到國內外媒體及設計界的肯定。例如南投縣埔里鎮中峰國小的校園改造案,從全球5,773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拿下2024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大獎;臺北市復興高中及去年得獎的彰化縣湖東國小,也吸引了日本NHK電視臺、英國《Wallpaper》、泰國創意雜誌《art4d》等國際媒體關注。
中峰國小的「老樹新生」,讓樹木變成教科書
南投縣埔里鎮的中峰國小,是這波改造計畫中的代表作之一。日本2024「Good Design Award」評審團讚嘆這是一個「用柔軟的地景設計與自然連結,創造互動式學習體驗」的完美案例。
改造的主角不是教室,而是三棵見證921大地震、也陪伴學校走過重建的老桃花心木。原本環繞三棵老樹的戶外平臺年久失修,經過設計團隊重新構思場域。捨棄傳統修補方式,選擇用鋼構打造錯落有致的立體平臺,並運用繩網編織出可攀爬、可休憩的探索空間。這不只是戶外設施,更是校本課程「四季生態教學」的延伸場域。
復興高中的「動物之家」:師生與校犬校貓共生共好
位於臺北市的復興高中,則把生命教育推向全新高度。學校長期推動動保行動,收養多隻流浪貓狗,學生自組社團照顧牠們,但校內卻缺乏一個真正安全又舒適的動物空間。
於是,設計團隊以校園中兩棟建築物之間一處閒置的半戶外空間為基地,量身打造「校貓犬舍」。大樹林立的扇形平臺做為水電整合的洗澡空間,同時是課餘師生與動物親近、建立關係的開放式場域;還有遮風避雨的躲藏區,讓動物能安心休息。新設的入口區設計為教學展示空間,供動保社團辦理生命教育活動或導覽。
這項設計不只改善動物生活環境,也成為全校推動生命教育的核心場域。日本NHK電視臺《擁抱世界的貓狗:臺灣篇》節目特地來臺拍攝,由知名演員石田百合子擔任主持人,實地走訪復興高中,感受臺灣師生與校犬校貓共生、共好的故事。
臺北市復興高中新設入口教學區,為校內動保社團推廣生命教育基地。
湖東國小:讓教室「跳起舞來」的韻律空間改造
位在彰化溪湖的湖東國小,有間原本被遺忘的韻律教室,過去因採光不佳、空間封閉,被老師形容為「難以使用的角落」。但在設計團隊的巧手下,這裡搖身一變,成為讓孩子身體與創意一起律動的場域。
改造從「光線」下手,線性與點狀照明互相搭配,讓整間教室煥然一新。牆面也重新設計成可展示作品與互動投影的複合空間,使教室能依據教學需求彈性變換用途——不論是上韻律課或舉辦表演活動、社區展覽都難不倒。
這一處融合靜態教學與動態活動的全方位學習場域,不僅學生愛上這裡,學校也因此成為社區的新地標,家長與社區居民常來參與活動。同時也獲得2023金點設計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及2024臺灣室內設計大獎TID多重肯定。
湖東國小的韻律教室既可以跳舞,也可以辦展覽活動。
從光仁高中到新化國小,臺灣教育美學正走向世界
不只是上述幾間學校,「學美.美學」計畫已逐步擴及各級學校。像是新北市光仁高中的音樂合唱教室改造,改善回音與光線問題;或臺南市新化國小特殊教育學生知覺動作訓練教室的改造設計,讓空間更貼近孩子的學習需求。這些案例也登上英國《Wallpaper》雜誌的專訪,成為國際設計與教育領域討論的焦點。
新北市光仁高中的音樂合唱教室改造
臺南市新化國小特殊教育學生知覺動作訓練教室改造
《Wallpaper》甚至形容這是「透過設計重新定義學習場域的教育行動」,顯見臺灣校園設計的創意與深度,已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新典範。未來,「學美.美學」計畫將更強調「使用者為核心」的設計思維,不只是美感空間,更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持續創造標竿案例。接下來,計畫也將推廣至教師專業發展空間、行政辦公室及公立幼兒園,讓教育環境的美感力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