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興總團示範歌仔戲身段與唱腔體驗課程。
「無論播下什麼樣的藝文種子,種子都會留下來、持續發芽。」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專門委員林怡君的一句話,成了「文化體驗藝術入校—藝文單位交流會」的最佳註解。當天,來自全臺各地的73位藝文與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分享他們如何把藝術帶進課堂,讓孩子在日常中自然親近文化。
這項「文化體驗藝術入校」計畫,已經走過第7年,足跡遍布全臺超過3,000所學校,陪伴超過14萬名學生。許多教學藝術家深入偏鄉與海線,無論颳風下雨都不缺席,用一場場課程,把藝術變成孩子心中最難忘的學習養分。
遊戲、故事、國際視野 讓藝術走進孩子心裡
活動上午的兩場專題講座,讓現場充滿「靈感火花」。衛武營戲劇顧問耿一偉教授,示範如何用遊戲帶動學生,把文化體驗設計成有趣又貼近生活的課程,讓孩子們「玩」進藝術世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余昕晏教授則帶來國際案例,分享教學藝術家如何在不同文化脈絡中實踐創意,鼓勵大家善用藝術的力量,為學生開一扇窗,看見更寬廣的世界。
衛武營戲劇顧問耿一偉分享從遊戲中帶領一堂有感覺的藝術課。
在地文化入課堂 孩子的故事變成劇場
除了講座,更多團隊帶來實戰經驗。李天祿文教基金會的李俊寬、台北曲藝團的陳如婕、編織藝術家吳品慧等,分享如何把傳統藝術、在地文化與社會議題結合課程。臺中梧棲中正國小的楊雅雯老師、新北青山國中小的張晨昕老師,則談到如何結合校內資源,啟發學生的學習動能。
其中最吸睛的,是「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坊。影響.新劇場團隊邀請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搬上舞臺,演員們現場即興演出,讓大家看到——原來每一個孩子的故事,都能化為動人的藝術表達。
「一人一故事劇場」讓生活經驗成為藝術表達的素材。(圖左至右:影響.新劇場呂毅新團長、逗點創意劇團吳佩芬、影響.新劇場趙芸、呂政達)
打鼓、唱戲、動手做 藝術課原來可以這麼多樣
下午登場的「教學藝術家實戰演練」更是熱鬧。擊樂文教基金會讓大家體驗震撼人心的鼓聲,新和興總團帶來傳統歌仔戲,無獨有偶工作室搬出現代偶戲的神奇世界,還有剪黏、磚造技藝、現代建築美學……六大主題輪番登場,讓參與者親身感受「藝術怎麼變成課堂」,體會藝術教育的無限可能。
最後的分組討論中,藝文與教育工作者們熱烈交換心得,談挑戰、提建議、找靈感,會場裡充滿一種「教學藝術家彼此打氣」的氛圍。
砌築文化工作室帶領臺灣傳統建築的砌磚體驗課程。
讓藝術成為孩子的日常
文化部表示,未來會繼續支持更多藝文團隊走進校園,也會持續舉辦像這樣的交流活動,讓專業者彼此分享經驗、共同精進。林怡君也提醒大家,不論是音樂、戲劇、工藝,或是孩子的日常故事,每一個課程播下的都是珍貴的種子。未來這些孩子可能成為觀眾、可能投身藝文工作,而那份與藝術的連結,將會一直留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