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子國中小501班的學生自製劍獅,參加台江文化祭「與鯤共遊」踩街遊行。
臺南九份子國中小的孩子們,上學期的學校生活和平常有點不一樣。他們不只在課堂上寫字、算數,還親手做了五隻超有個性的劍獅,參加了台江文化祭的踩街遊行。這一切,都從一個叫做「藝術入校」的計畫開始。
從課堂走進藝術世界
去年11月到12月,九份子國中小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展開為期四次的偶製作課程。劇團老師阮義親自進校授課,導師蔡育庭也全程陪伴協助。第一次課程,孩子們先學習偶的製作流程,接著開始設計屬於自己的劍獅。第二、三次課程則是上色與製作小道具,最後一次則是組裝與排練。
這些劍獅可不是一般的獅子嘴裡咬劍那種,孩子們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有的讓劍獅咬著米血糕,代表臺南美食;有的咬牙膏,象徵清潔衛生;還有咬鐮刀的「惡魔系列」,讓人忍不住想問:這些小腦袋到底裝了多少奇妙的點子?
孩子們利用泡沫板剪裁出劍獅的造型,並用瓶蓋作為眼睛和鼻子。
蔡育庭老師說,這些課程最大的收穫,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孩子們的眼界被打開了。平常很少接觸劇團或藝術工作者的孩子,突然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種職業」,甚至在課本裡看到無獨有偶劇團的介紹時,還會興奮地說:「我認識他們耶!」
而且這次不是個人作品,而是全班分組合作完成五隻劍獅。孩子們學會了溝通、協商,甚至在意見不合時吵到向劇團老師求救。有一組風格強烈的孩子,女生堅持自己的設計,男生則比較退讓,最後大家學會「咬的東西聽我的,配色的聽你的」,慢慢找到共識。
咬鐮刀的「惡魔系列」劍獅,造型頗具巧思。
劍獅不只是偶,是表演的主角
這些劍獅不只是課堂上的作品,更是台江文化祭「與鯤共遊」踩街遊行的主角。孩子們親手製作的偶,成了表演的一部分。第四堂課時,他們還繞著校園練習走位,模擬遊行場景。雖然練習時間只有半小時,但孩子們的「生存慾」超強,一出門就像代表自己的品牌,表現得超棒。
遊行當天,孩子們分工明確,有人負責拿道具,有人扛劍獅,有人揮舞披風。平時安靜的小孩也找到自己的角色,甚至自己決定要畫什麼裝飾物。老師只需要報到、拍照,其他都交給孩子們自己完成。
孩子們分工明確,有人負責拿道具,有人扛劍獅,有人揮舞披風。
讓人驚喜的是,家長的參與度超高。活動隔天就是期中考,卻有三分之一的家長留下來看完表演才帶孩子回家。有的家長甚至第一次走進文化中心,他們平時從家裡騎車到文化中心只要五到十分鐘,卻從沒進去過。這次活動,打開了他們的可能性。
還有阿公是文化中心志工,平常活動多是媽媽參加,但這次看到爸爸、全家大小一起出門,甚至表兄弟、弟弟妹妹都來踩街。老師一個月前就調查出席意願,提醒家長:「明年可能不是我們班參加,這次不去,不知有沒有下次。尤其是內向的孩子,更需要這樣的機會。」
小孩的興奮,藏不住
當孩子們知道自己可以參與演出時,興奮到不行。「其他班也有嗎?」「我們會上電視嗎?」「爸爸媽媽會來看嗎?」每堂課都充滿期待。劇團老師甚至問:「老師,他們平常也是這樣嗎?」蔡老師笑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近距離接觸藝術表演的機會,哪怕只是踩街遊行。」
她回憶自己第一次走進劇場,是上大學以後。所以當主任問她要不要接這個計畫時,她毫不猶豫。「誰知道呢?藝術的種子如果早一點種下,會不會打開某個藝術家或導演明星的開關?但撇開這些,創造不同的學習機會和體驗,才是我最想做的事呀!」
成果發表當天,天氣不熱也沒下雨,完美到不行。孩子們主動分組、分工,遊行時還會主動和路人打招呼。家長幫忙載送道具、照看孩子,親師生的互動讓老師感動不已。蔡老師說:「我們的成果發表非常圓滿,小孩的表現讓我驚豔!真的是『能帶出門』的一班欸哈哈哈!」
孩子們帶著自己做的劍獅遊行,還要記得揮劍獅的手,劍獅嘴裡咬著米血糕。
孩子們的回饋也很真誠可愛,學生鄭宇棠說,這次製作劍獅的過程很環保,會用瓶蓋當鼻子,用剩的泡沫板可以用來製做一些比較小的裝飾,讓他印象深刻。學生陳凱羚說,做完劍獅第一次出去練習時,老師提醒看到鏡頭要揮揮手,他還以為是要揮自己的手,後來才知道是要揮劍獅的手!
也有學生強調在製做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意見不合,如果只聽一個人的話,其他人就會不開心,最後大家決定先聽每個人的想法,再討論出最後結果,這個團隊合作的經驗,讓他們覺得很珍貴。
這場藝術入校與文化祭的結合,不只是一次課程或活動,而是一場打開眼界、激發創意、凝聚情感的旅程。孩子們不只是做了五隻劍獅,更在過程中學會了合作、表達、欣賞與參與。而這些,才是教育最美的樣子。
五隻劍獅各有不同造型,孩子們希望下次能製作更大的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