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數位領導——如何應用AI改變校園風景

數位發展已是不可擋的趨勢,課綱將融入資訊素養、生成式AI等議題,校長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興大附中前校長陳勇延過去在學校便以身作則擁抱新科技,退休後仍持續透過Podcast、YouTube分享教育新觀念。以下是他在「校園領導力工作坊」中,談校園領導人如何運用AI來改變校園風景。

興大附中前校長陳勇延。

為了讓孩子有面對未來的能力,我們的數位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校長在這個過程當中的角色是什麼?又該如何推動學校的數位學習與AI?我將過去的經驗歸納為三個面向,包括「數位領導的策略與決策思維」、「如何消除數位轉型過程的抗拒」及「校長的數位領導力」,提供大家參考,也作為學校數位轉型的養分。

數位領導的策略與決策思維

首先就整個數位領導的思維而言,在擬定數位策略的時候,我會建議大家莫忘了學校原本所訂的願景跟學生圖像,以人文為本、科技為輔,培養「有智慧」而不只是「有知識」的學生,他要懂得在哪一些場合、哪一些時機、哪一些情境運用這些知識。尤其在AI時代,獲取知識變得非常容易,所以要培養的應該是AI難以取代的能力。

很多學校在決策的時候,是把數位歸數位、課程歸課程,事實上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當時,我們重新爬梳校本的學生圖像指標,發現自主學習跟創新思辨會跟AI比較相關,所以就將它們做一些連結。我認為不管是數位也好,或者是AI也好,都不是新的任務,而是新的工具或方法,讓我們可以去做原本就應該要做的事情。

其實AI或數位基本上就是數據導向的工具,可以善用這些數據分析來支援教學跟決策。例如AI可以分析學測大考中心所提供的答對率與鑑別度資料,協助教師瞭解學生學習成效及調整教學方向;此外,每一年的新生進來,學校也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分析新生入學資料,明白各科起點,還有生源來自的區域、各國中人數消長等,這對於少子化時代的招生策略至關重要。

接下來,我提出五個需要特別留意的點: 

  1. 別只看外面:到外面參加無數研習,聽了很多學校分享案例後,還是要回到自己學校來思索,評估自身的行政資源。
  2. 別停步不前:擬定逐步推進的計畫,可以慢,但不要停,因為科技一直往前進。
  3. 別忽略普遍性:兼顧學生、教師、家長的需求。此外,還要避免資源不均,例如:目前載具已不太缺乏,但 AI 訂閱服務則形成另一種資源不均。有經濟能力的學生能訂閱付費版,而經濟能力不足的學生則只能使用免費版。
  4. 別過度依賴: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數位工具,避免手機成癮,國內近期也在討論是否應針對校園制定剛性的管理規範,但這與 AI 推廣有時會產生衝突,因此需要採用融合式的管理策略。
  5. 別流於形式:避免趕市集式的熱鬧研習,建議回歸到原本的觀議課,導入AI踏實做一回。

如何消除數位轉型過程的抗拒

學校畢竟是人組成的組織,有老師、有學生、有行政,還有家長,有了願景之後,如果有人抗拒的話,該如何因應?

在要求老師擁抱數位之前,我們必須瞭解什麼因素會影響他們的感受。老師的憂慮包括:對新技術感到不安或焦慮、缺乏足夠設備和技術支援、憂心培訓不足或無暇學習、憂心學生過度依賴位工具、學校接受度和支持度不高、AI對評量方式帶來的挑戰,以及數據倫理與網路安全問題等。所以要先去聆聽他們的疑慮在哪裡,再以此研擬對策。

在應對策略上,我們要一再跟老師強調AI是輔助工具,並不是要取代教學。再來就是提供多元培訓,協助他們減輕壓力,校長要去做一些示範性的帶動,而且要很明確的讓老師感受到「犯錯是可以被允許的」,然後再鼓勵他們合作分享、共同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轉型的過程中,不要貪心的全面都要鋪點,要求每一個科目、每一個老師都要達標,這是不可能的!不妨先行試點,找一些做得比較快的同仁,先去做一些分享,然後再推廣到其他老師。最終還是要回到學習為本,而不是把數位科技無限上綱。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學校必須針對生成式AI使用訂出明確的規範指引,至少要拿到課程發展研究委員會來討論。

再來就是談到行政抗拒的部分,同樣也是透過展示,教導他們如何運用AI去減輕行政負擔。譬如總務可以把採購法全文、採購法施行細則都丟給AI,然後再請AI幫忙檢查招標文件,就可以省去一些找錯的時間。AI也可以協助經營線上平臺例如粉專,提升溝通效率。

至於家長的疑慮,同樣不能夠輕忽。一般而言,校長是「先相信才會看見」,但家長是「看見了才願意相信」,所以必須展示給他們看,讓他們相信這些是對孩子有幫助的。可以透過大型講座或小型讀書會,提升家長數位知識。同時建立溝通平臺,如臉書文章、YouTube、Podcast等,分享教育理念,促進家長參與。這些管道以前經營起來很累,但因為AI可以協助文本說明及剪輯,現在已經輕鬆多了。

校長的數位領導力

要營造學校的數位風景,校長不一定要是科技專家,但至少要有一些基本數位素養,更重要的是自己願意去學習,要以身作則。提升數位領導能力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自己學,二是一起學。你可以透過AI等方式去學習,也可以加入社群,找一些學習能力強的人,跟他一起學,最怕的就是什麼都不做。

像學校裡有研習的時候,我會陪老師們聽完兩個小時的演講,或學校在做課程發展的時候,我也是聽他們討論兩、三個小時,當然我不會去主導他們的討論,但就是在旁邊陪伴,這樣子我才能夠知道他們討論的進度。我認為這樣陪伴式的以身作則還滿重要的,讓老師知道校長和他們是「同一國的」。

陳勇延(右)認為,校長不一定要是科技專家,但至少要有一些基本數位素養,更重要的是自己願意去學習。

其實在學校領導也不一定只有校長能發動,有很多創新的老師或是很有理想的老師,若由下而上很想帶動一些改變的時候,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

在改變的過程中,校長不可操之過急。曾有同事要我踩煞車,後來我竟然發現「被踩煞車」的效果是成功的,此後我在開會時,就會對著同仁問:「你們覺得最近我少做一點會比較好?」這麼問的時候,他們往往便笑出來。答案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他們知道校長的善意,也知道校長是希望讓整個組織變好的,願意把做事的空間讓出來,這就夠了。校長應該是站在後面的支持,而不是去主導一切,在這樣的氛圍下求新求變,成功率才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