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好好吃特展 看看史前人吃什麼

民以食為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讓民眾了解史前人吃的食物、生命禮俗與飲食間的文化介紹、原住民飲食文化等,更有菜市場攤販、古早味的廚房、用石頭作的滿漢全席等模型,即日起至9月4日在科博館第一特展室展出。

在「臺灣史前人吃什麼?」展區可以看到考古灰坑、石刀、石斧,以及先民可能吃的梅子、鯰魚和稻米遺存;「就地取材」展區透過廿四節氣,展現臺灣海陸環境孕育的各樣食材,並提供八角、胡椒、丁香等聞嗅體驗,讓大家喚起記憶中的好味道;「大社會小市場」可以看到多元族群菜市場模型,還有菜販陳樹菊女士的故事;「阿嬤灶腳」展區可以看到古早廚房的樣貌,與扮家家酒區的現代廚房互做對比;「食全大補」展區介紹各時節可吃什麼進補,以及歲時祭儀、生命禮俗和食物的關係;「原汁原味」展區介紹臺灣原住民的飲食智慧和禁忌,如:蘭嶼雅美族的飛魚文化,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吃不同的魚和使用不同的食器;另外,食物「臺客餓勢力」展區呈現了辦桌和檳榔文化,有閃爍霓虹燈的伴唱舞臺,還有用礦石做成的盛宴全席。「杯盤狼籍」展區呈現食物與食器,從奶瓶到腳尾飯、從免洗餐具到各式食物包裝,可思索人的生命和垃圾的文化意義;「爭議的食物」展區拋出人類餐盤決定地球生態命運的議題;「窗戶有農場」則提供最短碳足跡的示範案例。

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表示,特展以飲食作為主軸,呈現多元樣貌的庶民文化。在飲食文化的演進過程中,人類與大自然互動多,要留意生態環境是否人類的飲食遭破壞,有些物種被人類過度捕撈或以破壞生態方式養殖,造成生態失衡。希望透過特展帶給大家反思,人類為了「吃」,是否對大自然造成什麼樣的負擔?

總策展人楊翎博士指出,臺灣人講究飲食、精於烹調、追求美食,如何「好好吃」?是臺灣社會長久以來關注的議題。尤其近來食安問題全民都關心,科博館推出此特展,提供大家用人類文化學的角度探討飲食文化,進而了解飲食與生態平衡的關係。

好好吃特展的奇石宴讓人大開眼界。圖片提供:科博館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