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協作中心:不空談新課綱,協助老師把夢畫出來

▲ 臺北協作中心首辦「國中課程核心小組工作坊」,讓老師有空間發想教育願景。程遠茜攝

教學改變並不只是老師自己課堂上的事,教改更是一個學校團隊長期的辦學願景,但是,理想學校、學生樣貌、課程地圖到底怎麼開始討論?校內怎麼開啟所有老師的共學與對話?因應新課綱上路,臺北市有6位具實戰經驗的國高中老師,共組臺北協作中心,陪伴臺北市各校,溝通、協作出自己的教育新樣貌。

老師,你心目中的理想學校長什麼樣子?來自臺北市6所國中的近40位老師,在「國中課程核心小組工作坊」,拿著絕對熟悉卻又陌生的彩色筆對著全開大海報,盤旋好久才下筆,試圖畫出想像中絕對理想的學校樣貌。這是一堂給現場教育者的築夢課,紙上慢慢出現花壇、河川、山坡,連課桌椅都和操場、樹畫在了一起,每張紙上都有好多彩色笑臉。只見老師們不僅畫出圖,還跳出職業框架,比手畫腳興奮分享心中「理想的學校」。

這幾年自發性翻轉教學社群在全臺遍地開花,愈來愈多老師自主學習、自我增能在教室裡進行教學質變,然而,回歸到學校團隊,要怎麼樣共同建構學校特色、打造學校風氣、教出理想中的學生樣貌?108新課綱即將上路,為了讓臺北市各校提前找到方向,國高中不僅自行籌組「課程核心小組」,由松山高中主任劉桂光籌組,邀來國中老師詹馨怡、李鳳華,高中老師林永發、林春煌、曹雅萍共組臺北市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協作中心(以下簡稱:協作中心),協助、陪伴更多臺北市學校動起來。「我們的角色就很像運動選手的防護員,協助各學校教學團隊到最後都能夠有方法、力量在教學上能各自發展,」劉桂光希望提供「有血有肉」的培訓師資。

改變,就要從對話開始。工作坊現場,畫圖、寫短文、整合成一句學校目標,再列出行政制度、教師社群、課程、設備、學校文化分別能著力的點,每位老師跟著主持人從抽象到具體,一一找到未來可行的點,「大家要記得,今天的經驗要帶回學校引領更多團隊討論!」李鳳華穿梭六桌時提醒參與的校長、主任、老師。協作中心團隊設計出具清楚脈絡的願景討論課,就是希望臺北市每所校園裡,都有更多人具備團體討論以及溝通的能力,扮演大小團體的穿針引線者。

不辦大拜拜研習,陪伴各校團隊建立對話品質

未來,這樣的討論課程,協作中心不僅會以工作坊形式加開、受理團隊報名,也招收以個人為單位報名的「協作種子教師」培訓,期待現場能有更多人,點點連成線開啟更多對話,轉動更廣的教學專業及行政規劃上的溝通、探討。且不只辦研習,他們還接受以校為單位的提案,客製化諮商輔導,協助學校起步盤整學校定位、思考學校願景、發展落實課程地圖,「我們接到幾所高中提出需求,希望中心成員深入協助評估該怎麼開始對話,」劉桂光觀察,很多學校或是團隊不是不動而是不知從何開始。

老師也需要工作方向和目標,然而,團隊聚在一起常陷於甘苦談。透過一個上午的團隊討論,6個學校逐漸從有脈絡的對話間,不僅聊傳統升學、家長期待的無力,各個教育者更找到「原來我對教育事業還有理想」、也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談願景並非丟掉過去、更不是要大家憑空發揮,而是要找到理想、奠基現況、再往上一點找到能做的事、或是小改變,」李鳳華說。透過協作中心成員替教師打造的討論課,讓教改不再是官方大規模的研習大拜拜,而是真正在每校的各隅,就看得見的風景。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