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在意自己畫得像不像呢?在看展覽的時候,是不是覺得搞不懂藝術,不知道藝術家們到底在畫什麼?明明畫得一點也不像現實中的東西,真是令人摸不著頭緒。其實,藝術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並非只有「畫得逼真」是創作的唯一選項喔!
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自即日起至4月14日推出「無關像不像」教育計畫,透過館內典藏之莊普、胡坤榮及楊世芝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抽象藝術中材料、色彩、構圖等創作本質所做的藝術實驗,你會發現──像不像真的沒關係,拋開「這幅畫在畫什麼?」這個問題,反而看見更多的可能性!
像不像沒關係!一起體驗抽象藝術的魅力
小小印章,蓋出藝術家的夢幻景色
有一群藝術家相信,繪畫不一定要忠實呈現生活場景,可能是更注重色彩搭配,或是畫面美感,又或著是心靈上的感受,所以創作時就沒有「像與不像」的問題。就像莊普、胡坤榮及楊世芝這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如果能夠了解創作的理念,並且在展場直接參與,就能親自體驗多變的抽象創作,感受抽象藝術的魅力。
莊普《表現之光》,壓克力顏料、畫布,130x194cm,2008,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c莊普
在藝術家莊普的創作世界裡,不探討「像」與「不像」,他不說故事,也不傳達任何觀念,而是對於創作材料的材質特別感興趣。那莊普是怎麼創作的呢?他在家中遠望山景,然後在畫布上打格子,再用1公分為單位的印章重複地蓋章,有時候印痕深、色澤飽滿;有時候顏色淡,而有虛幻的感覺。整幅畫看似靜止,卻又充滿動感的能量,交織出細緻的景緻。
為了讓大家感受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北美館特別側錄了莊普打格子的剪影,投影在展覽現場的畫布上,參觀者可以拿起印章,在尚未完成的畫布上蓋上一格格方形印記,一步步建構出有趣的影像小宇宙。
在展場中,大家可以跟著莊普的影子一起打格子蓋章
形狀與色彩,視覺與藝術的平衡翹翹板
對藝術家胡坤榮來說,色彩和幾何形狀本身就充滿吸引力,讓他的創作靈感源源不絕。他的作品就像一座蹺蹺板,70種以上的顏色和幾何形狀經過仔細地選擇與排列,跳脫傳統的繪畫透視法,卻能達到視覺上的和諧平衡。
因為顏色太多了,每次作畫前,胡坤榮都會在草稿上為每個形狀安排適合的位置與色彩,然後有系統地在小罐子裡調配好顏料,並且一一編號。這樣就算畫不完,下次也不會畫錯顏色。
胡坤榮《春之祭》,壓克力顏料、畫布,162x390cm,2010,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c胡坤榮
展覽現場特別布置了一個胡坤榮的工作角落,把這些瓶瓶罐罐的顏料都擺放出來。不僅如此,還邀請大家為不同顏色的幾何形狀磁鐵找尋適合的位置,跟著胡榮坤的節奏,一同創造形色動感的音律、影像和諧的樂章。
透過現場的操作,學習在幾何圖形的大小和顏色深淺中找到視覺平衡
胡坤榮家裡大大小小編號的顏料罐和筆刷,也被搬到展場來了
拼這個貼那個,揮灑出新的可能性
藝術家楊世芝認為:「拼貼的過程是非常有機的,第一張紙片貼在畫布之後,其他片段的紙片加入對話,每一個片段都可能銜接成某一條線,創造出新的可能性。」楊世芝的創作過程十分特別,她先揮灑畫筆,讓墨汁在一張張紙片呈現不同面貌,再將這些畫紙拼貼成一大幅畫,整幅畫自在飛舞,從多變的線條和筆觸中,表達藝術家最真實的感受。
楊世芝《蒼潤華滋》,墨、壓克力、棉紙拼貼,180x150cm x3幅,2010,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c楊世芝
這次的展覽中,你可以近距離觀察楊世芝的細微拼貼線索,以及它們彼此貼近的韻律。當然,你還可以在藝術家的引領下,拿起筆畫線條,在畫布上述說屬於自己的內在故事。
孩子們運用布條的組合,感受線條在空間中的魅力
展場特別設置了一個工作角,呈現楊世芝的拼貼創作過程
蓋章、組合、拼貼,透過一連串操作,你是不是對抽象藝術有一點點概念了呢?在抽象藝術世界裡,藝術家們拋開「要畫得像」的觀念,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創作,不但體現個人風格,也更讓人印象深刻!所以,無關像不像,只要有想法、有熱情,我們都能當個小小藝術家,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