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報到模擬聯合國 王英婷用新聞培養思辨力

一場關於伊斯蘭女性是否可以在公眾場合穿戴面罩罩袍的討論,正在敦化國小六年級資優班教室上演。敦化國小老師王英婷帶著學生從認識回教文化、了解戴面罩的實際功用,到探究各國對此事件的立場,一層又一層的探索,不僅擴增學生視野,也讓時下新聞議題,成為王英婷課堂上的活教材。

照片:王英婷

會議桌前,法國代表手拿國家立場書,義正嚴詞地說明自己國家希望禁止伊斯蘭女性在公眾場合穿戴面罩及罩袍的想法,「我們希望保護我國人民安全,不受恐怖份子威脅,同時保護伊斯蘭婦女不受歧視。」另一頭的伊朗代表站起來大聲反對,「我覺得不該限制他們的宗教自由……」激烈的兩國對峙場面,在敦化國小六年級資優班教室上演,由學生扮演各國代表,在模擬會議上與同學辯論,試圖取得對這個議題的共識。

在成為各國代表之後,學生必須填寫各國立場書,了解該國的立場為何,之後在會議上與他國代表討論協商。王英婷提供

看著孩子流暢地表達想法,指導老師王英婷笑說,自己沒想像過可以進行到這個地步。從讀報教育開始,到進行模擬聯合國會議,王英婷帶著孩子認識不同新聞議題,了解新聞背後的事件脈絡,再進行議題討論,成功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與國際的理解,同時增加學生的思辨能力。

從讀報教育 培養學生的閱讀力

「他們上課,如果覺得很無聊,就會露出眼神渙散的表情。」在資優班負責語文課程的王英婷,曾為如何吸引學生對閱讀感興趣而苦惱。她帶學生去圖書館做專題,做完後讓學生自由閱讀,總會有個學生趴在桌上,王英婷問學生:「你怎麼不去看書?」學生回答:「我從小就不看書,我覺得看書很無聊。」

學生的回答讓王英婷很震驚,她不斷地思考該如何幫助孩子愛上閱讀。直到有一次,王英婷在班上分享了一則聯合報的文章,內容敘述社會階級不流動的危機,引發學生的討論,事情才開始有了轉機。

「我告訴孩子,你們現在坐在這裡,以後很大的機率會是臺大的學生,你如果住在大安區,哇!你的機率又更高了,他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觀察到學生比起書上的文字,對於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更感興趣,王英婷決定從讀報著手。

她讓學生帶著家裡的報紙,從中選一則感興趣的報導,上臺讀給其他同學聽。然而,王英婷苦笑表示,讀報狀況「很慘烈」。

王英婷笑說,學生幾乎不看頭版、國際新聞,總是匆匆翻過,跳至影劇版、生活版「講王力宏怎麼樣啦,要不就是什麼吃太多番茄會曬黑這種東西。」儘管內容不如她所想像,每個學生讀完,王英婷一定給予掌聲,鼓勵他們下一次嘗試閱讀社會版、國際版。除此之外,她也會分享自己所閱讀的報導,提出問題給學生討論,讓學生了解不同議題。漸漸的,開始有學生分享社會新聞、國際議題,王英婷知道自己成功了。

王英婷帶著學生,從讀報開始培養閱讀能力,也常與學生討論新聞議題,擴增學生視野的同時,考驗學生的思考能力。王英婷提供

不同立場換位思考 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讀報教育成功,並沒有讓王英婷就此停下腳步。她開始讓學生從同一個新聞議題的正反方觀點去進行討論,藉此激發學生對於新聞的思辨和批判能力。王英婷表示,她常挑選道德兩難相關議題,讓學生了解不同觀點的利弊。王英婷舉例,她曾經藉由美國校園槍擊事件,與學生討論是否應該禁槍。

王英婷會讓學生上臺說明對議題的看法,並要求盡量客觀,若不客觀,則要能想辦法說服其他學生與老師。王英婷提供。

「一開始學生會說,美國那麼蠢啊,每年都發生這種事,直接禁槍就好。」但王英婷帶著學生從為什麼美國法律允許擁有槍枝,一路爬梳到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歷史,讓學生明白擁槍背後的意義,代表著人民的自由,但也同時會危害社區安全,學生因此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問題為何會讓美國人爭論不休。

「他們甚至會自己打電話問在美國的親戚朋友說,你們是支持擁槍還是禁槍?在美國真的很容易看到槍嗎?」學生願意自主去了解議題,讓王英婷非常欣慰。

從新聞議題延伸到背後的歷史脈絡,王英婷總要花上許多時間閱讀相關資料,準備教材與課程。問她為什麼這麼「搞剛」,王英婷表示,她希望讓學生知道,每個新聞議題背後都有脈絡可循,一定要將脈絡找出來,才能了解判斷,不然學生最後只能跟風向走,失去自我的思辨能力。

增進思辨能力,不忘人文關懷

除了希望增進學生的思辨能力,王英婷坦言,她最希望帶給學生的,是人文關懷與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因此在討論新聞議題時,王英婷也常會要求學生換位思考。

例如新竹光復高中的納粹cosplay事件,她帶著學生閱讀《安妮的日記》,觀看電影《穿條紋衣的男孩》,讓學生感受猶太人對納粹的恐懼,「我會希望他們永遠都記得有一些沒有辦法為自己發聲的人,他們要記得替他們發聲。希望他們的焦點除了追求卓越,也要記得要回饋社會」

除了使用新聞議題教學,王英婷也會利用書籍、電影,讓學生了解新聞事件背後的脈絡,進而發表自己的意見。王英婷提供

從讀報教育到議題思辨,王英婷的課程廣受好評,不僅受到學生的喜歡,也贏得家長的青睞。「有家長跟我說,他從來都不知道這些事情(議題),他(學生)每次帶回來講義他都第一個看。」這讓王英婷十分開心,她也與校內其他老師分享講義和教學方法,希望未來也能在普通班實施。

為什麼能一直保有創新的動力?王英婷說:「我覺得教學創新是老師給自己的一個課題,就是你要尋求你自己的定位。」她表示,現在搜尋資訊容易,新聞報導上網就可以看,王英婷反問自己可以帶給學生什麼,「孩子進行思考時需要引導,需要有人帶,他可以上網讀很多東西,可是他也可能一不小心就被牽著走。」

設計情境,讓學生能學習聆聽多元意見。王英婷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聲音中,思辨出屬於自己的觀點,慢慢找到自己的世界觀。

王英婷用不同新聞議題,鼓勵學生用多元觀點思考,找尋屬於自己的觀點。李昕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