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海洋,就是認識自己的家!野柳國小附幼讓「永續」觀念走入社區

守護海洋除了淨灘行動還能怎麼做?關於這個問題,野柳國小附幼師生早早寫出答案。早在2006年開始,野柳國小便開展與海洋有關的主題性課程,幼兒園也結合國小校訂課程-海洋教育,融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透過「教育」讓孩子成為海洋永續的行動者。

野柳國小附幼的海洋教育課程與當地最常見的「海藻」密切緊扣,透過海藻讓孩子認識。黃建賓攝

守護海洋,除了淨灘行動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不要想得太難,光是認識我們周遭的海域生態,就是一種守護行動,」野柳國小校長張錦霞笑著說。

走進野柳國小,只見校園周遭處處可見「海洋」的蹤跡。走廊上有鋪滿華麗貝殼的大方鏡、教室外牆則貼著各式海洋生物的介紹,再往校園深處走,還有顯眼的獨木舟整齊的排放在校園一隅,彷彿正靜靜等待著主人乘風破浪的向大海駛去。

新北市野柳國小位在北海岸,學校地處偏鄉、腹地不大,隔代教養、新住民等高關懷學生比率高,全校僅有87人。但這裡卻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學校緊臨東海,校門一出就是野柳漁港,學校後門則是世界級的野柳地質公園。

「帶孩子認識海洋,其實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家,海洋就是我們的家,」張錦霞說。

野柳國小校地面積不大,剛走進校門就立刻被顯眼的「大魚」吸引,再走幾步路便會抵達野柳地質公園。黃建賓攝

野柳國小開展與海洋有關的主題性課程已有多年歷史,即使是幼兒園,也有相關課程。很多人好奇,小小幼生又怎麼學海洋教育呢?關於這個問題,野柳國小附幼早在2006年便給出答案。

野柳國小附幼主任許淑美表示,幼兒園剛開始是採融入式教學,在課程設計中增加與海洋有關的內容。直到2017年,幼兒園才正式結合國小校訂課程發展,正式將海洋教育規劃進課程主軸;2021年,野柳國小附幼更憑藉著海洋教育課程榮獲新北市幼教之光特優獎。

從海藻開始認識我們的家

課程最大的亮點,是每一堂課幾乎都與「海藻」密切相關。「因為海藻隨處可見,去海裡就可以看到,」許淑美解釋,除了教學上的近便性,課程緊扣海藻也與永續概念有關。

「我是野柳在地人,海藻對野柳人來說很常見但沒什麼經濟價值,所以我們以前不太在乎。可是海藻對海洋生物很重要,像是寄居蟹,海藻不僅是牠們的食物,也提供牠們隱蔽,所以海藻被破壞,是整個潮間帶的生態體系都可能被破壞,」許淑美說。

野柳附幼的海洋課程分成探索藻環境、趣學藻生態、 行動藻生活等三大主軸海洋課程。探索藻環境,指的是讓孩子認識周遭海域的海洋生態,親眼觸摸、體驗潮間帶的生物,進而瞭解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例如採訪這天,孩子們的教室從陸地走入海洋,數名3至5歲的幼童蹲在海邊的岩石上,看著浪花一波又一波打上海裡的石蓴,「曬乾可以做石蓴吐司,很好吃哦!」一名小朋友興奮地指向石蓴。再沿著海岸線繼續走,又看到不同的藻類,小朋友介紹:「這是滸苔,像頭髮一樣一絲一絲的,跟石蓴不一樣哦。」姿態像極了專業的導覽員,遇到什麼便介紹什麼。

每到3至5月,野柳海岸總會長出繁盛的海藻,因此每到這個時節,老師們會帶著幼生到海岸周遭探索海藻與潮間帶生物間的關係。黃建賓攝

張錦霞解釋,幼兒園會透過實際走訪的方式,讓孩子去認識野柳附近有哪些藻類,更重要的是讓小朋友知道藻類跟海洋生物的關聯,「像是跟孩子介紹許多海洋生物需要靠藻類活下去,所以保護藻類等於保護海洋生物。」

從思考海藻白化到挑選永續海鮮

趣學藻生態則將課程提高到「思考」層次。張錦霞舉例,採海藻的海女阿嬤曾與孩子分享海藻漸漸變少的問題,「我們就帶孩子思考海洋發生了什麼事情,透過老師慢慢引導出天氣變熱與海洋污染的可能原因,」張錦霞說。

「當小朋友在潮間帶看到海藻白化的景象,我們也會藉機請孩子思考『白化』的原因,帶著孩子在課堂上討論,或回家問家人,最後孩子們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天氣變太熱,所以海藻白化了,」許淑美補充。

有了思考,下一步則是祭出行動。「守護海洋不一定是要一個很偉大的行動,我們只要做好生活中能做的小事就可以,」許淑美解釋,例如孩子發現天氣變熱的原因與全球暖化有關,所以孩子們主動找出生活中可以節能減碳的小事,像是少吹冷氣、隨手關燈等等。

「又或是在海鮮消費上,盡量選擇符合永續標準的海鮮,」許淑美舉例,老師們就設計出一個「食魚紅綠燈」課程,讓孩子盡量選擇可以食用的「綠燈魚」如白帶魚、蛤蠣來食用。

結合漁港文化 兼顧人文歷史的海洋教育

課程另一大亮點則是密切結合漁港文化,將海洋教育從環境議題擴展至人文領域。

每年元宵節是野柳漁港神明淨港的日子,這個儀式在野柳已盛行超過一百年,藉此向野柳保安宮開漳聖王祈福年年漁獲豐收、出航平安,是全臺唯一的淨海儀式。

「我們會帶孩子去尋根,瞭解漁港為何會有這樣的淨港儀式,」許淑美說。例如,老師們會帶孩子去踏訪保安宮,瞭解廟宇背後的歷史故事,也會藉由故事帶孩子討論為何神明會是漁民們重要的精神寄託。

老師也會帶孩子在漁港內探索,像是帶孩子發現社區內在地取材的海洋建築,如咾咕石、珊瑚所建造的房子,以及為抵抗強風特別建造的高門牆,「我們也會去走訪漁船,讓孩子認識船上的設備,孩子到後來甚至可以辨識哪艘船是捕蟹船、哪艘是捕小卷,」許淑美說。

讓小孩影響大人 永續觀念走入社區

張錦霞表示,海洋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更認識自己的家鄉,然而家鄉卻也因為有海洋課程而慢慢產生轉變。

作為在地的野柳人,許淑美笑說以前漁民比較沒有環保的概念,垃圾直接都往海裡倒,「可是我們透過十幾年來的教育,慢慢教給孩子永續的觀念之後,他們回家也會再影響大人,」她說。

她舉例,孩子知道垃圾會汙染海洋之後,會主動去淨灘,或是提醒父母垃圾不可以亂丟。又或是會跟父母說哪些是紅燈魚、綠燈魚,「像現在許多漁民知道如果遇到小的萬里蟹或是抱卵母蟹就不行抓。」

張錦霞笑說,「甚至有家裡賣海鮮的學生家長在直播的時候還特別跟客人強調產品都是『綠色海鮮』,代表大家真的開始有永續的觀念了。」大人慢慢知道,海洋能夠永續,漁港也才能繼續欣欣向榮。

而小小孩呢?他們或許還不能非常深刻瞭解到全球人類正面臨的環境挑戰有多嚴峻,但他們卻努力實踐生活中每一個看似相當微小的行動,像是夏天盡量吹電扇、在海灘看到垃圾就撿拾回收。孩子知道,守護海洋,就是守護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