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自然學平靜 珍古德協會在臺近30年,開辦實驗教育

別人的戶外教學,是他們每週一次的戶外生態必修課,他們是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楊煥世攝

「西西西逼—西西西逼——」有群中低年級的國小學生,靜悄悄地和老師聚在樹下,仰著頭,瞇著眼,臉蛋映著透過樹葉的光,他們正在尋覓嬌怯的「山紅頭」究竟躲進了哪裡?這群好奇心爆發的孩子,捨不得下課,圍在老師身旁詢問:「老師,山紅頭是什麼鳥?」「牠喜歡待在哪裡?」這些問題,也在老師的引導下,成了他們甘願新增的作業之一。

這是「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的日常,由24年前在臺北成立的國際珍古德協會主導,2021年通過北市教育局立案。目前全校一到六年級共14名學生、4位導師及多位珍古德協會的生態老師。機構學制分為2學期、一學年有春夏秋冬4學季,一學年學費約14至18萬元,包含每週戶外生態課程所需費用,機構部分經費源於唐獎永續發展獎獎金。

珍古德:培養為動物發聲、尊重彼此生命的孩子

「這是一項非常令人振奮的計畫,我全心全意地給予支持,」簡章上標註出英國生物學家珍古德期待,這所實驗教育機構以臺灣為根與芽計劃做延伸,教學目標如下:「對大自然保持終身的熱情和關注:學生們會掌握知識,為與我們共享地球的動物發聲,也會學習在地球上,如何採取永續的生活方式;學會尊重彼此和其他生命,準備好成為未來的領導者。」

學生穿著雨鞋造訪陽明山國家公園,要聞看看「牛奶湖」是不是擁有和牛奶一樣的香氣?楊煥世攝

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在每週一至週四,會提供參考 IB 基礎課程架構的「跨領域探究課程」,以及參考108課綱指標來設計課程進度的「學科課程」,這些偏靜態的課程在龍山國小進行。至於戶外生態課程,則是會利用週五(未來有可能調整時段)一整天時間在戶外進行,陽明山國家公園、華江雁鴨自然公園、臺北植物園都是他們的無圍牆教室。

帶小學生去感受寬裕環境,帶來的平靜

訪談間玩笑與正經話收放自如的珍古德協會執行長郭雪貞,來自新加坡,2個孩子都是臺灣實驗教育出身。她觀察臺灣實驗教育發展,有愈來愈多強調智慧科技的教育選項。但她與團隊卻刻意反其道而行,想要在戶外的教室裡,教會都市孩子平時沒辦法學到的事。

郭雪貞說,「都市學校裡的老師會要求學生『不要大聲、不要在走廊奔跑!』但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壓抑的,所以我們想給孩子到大自然感受寬裕,我們相信大自然會帶給學生安靜,不是喧鬧。」

雙手環抱大樹,孩子們正在聆聽潺潺溪水、蟲鳴鳥叫迴盪在耳邊,這是他們的生態課程環節之一。當老師問「發現了什麼?」有學生說,他聽見了風的聲音;也有學生難忘肌膚碰到樹皮帶來的粗糙感受,卻說摸起來「很舒壓」;但同時也有學生說,沒有感受。原先記者以為會得到駁斥的回饋,三年級導師賴彥廷卻說,「沒有感受也很好,那是自然給他的感覺。」

「我在教室裡,會覺得太悶了,所以現在滿喜歡一到星期五就能『戶外教學』,」小四學生小甯穿著布鞋、背著厚重的背包、一手捧著資料本,不時撩起因風吹滑下的瀏海,卻掩蓋不住對於戶外課程的喜愛。接下來幾週,她們還會繼續造訪陽明山國家公園,預計在學期末,透過山野觀察發展服務學習。譬如,孩子們擔任起導覽員,邀請爸媽參與生態小旅行。

學生在戶外生態課程裡,抱著樹幹試著去感知大自然。楊煥世攝

凡有學生停下步伐,對所見所聞發出好奇疑問,都會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楊煥世攝

三年級導師賴彥廷兼任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教務長,過去曾在雪山駐點,擔任鳥類調查研究人員,也是國際珍古德協會的生態講師。造訪過全臺共45所中小學進行根與芽計畫,他曾帶著基隆某國小的學生拜訪廟口夜市、和老闆聊天認識漁產,並鼓勵學生發展行動。賴彥廷說,曾有學生根據老闆分享內容,自製小捲米粉版魔術方塊,只要拼好魔術方塊就能認識小捲米粉的6種素材,令他印象深刻。

但計畫活動在不同學校結束後,學校老師們卻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受限於教學進度和資源難再延續議題課程。「現在能發展一系列的實驗課程,就不會是每個點都只是去一下,可以做更深入的主題式探究,」論起實驗教育課程設計的細節,賴彥廷滿滿熱情。他表示,團隊期許機構能發展更多更完備的課程,提供給更多的體制內、外老師們參考。

種植蔬菜學數學、玩詩歌創作

走進龍山國小教室,他們在每週一至週四的早上都會進行跨領域課程。在教室裡,你會看見孩子們從自己整理好的大書包裡,卯勁找出蔥種子,打算在課堂裡種植、並透過量測田園面積、紀錄葉片數量的變化,學數學領域的「數與量」,接著還要創作田園詩歌。另外,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也會安排小考測驗,倘若學生表現不如預期會增設學科「加強課」。

賴彥廷坦言,他們的實驗課程因有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所以在同一個主題教學上,會進展得比一般學校來得長,相當考驗老師的教學功力,要能變出新花招、也要能運用多元素材,才能提升新鮮感、持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師的口袋裡一定要有東西,像是,我談到農園,可能會結合唐詩,還會唱個農村曲,」賴彥廷說。

學生正在量測自己的田園長、寬度,搜集素材,接著準備計算面積。賴彥廷提供

疫情期間孩子們在校內上生態課,撿拾不同角落的枯枝落葉組成「美食饗宴」。賴彥廷提供

原先在華德福體系、現「轉學」來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的小四張姓學生說起報名緣由,格外真實有趣:「我爸爸在都市裡吃漢堡長大,我媽媽從小跟著外公釣魚、爬山,媽媽不希望我和爸爸一樣,接觸自然就哇哇叫,所以帶我們來這裡上課……」雖然神情帶點嬌羞,張姓學生卻是充滿想法、且侃侃而談。

來自臺北的李小姐也觀察到,自家內向小孩進入珍古德實驗教育後的轉變。她分享,她的小孩溫和內向,雖然人緣好,但卻容易因為沒能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吃悶虧,但將近一學年下來,她的孩子卻因每週一次的生態課,大幅增加與同學們的互動機會、漸漸地開始學會和善的應對進退,「小孩現在體力和情緒上都滿穩定的,自我本質也在,我目前很滿意課程。」李小姐說。

至於家長評估實驗教育的關鍵問題——如何銜接中學?郭雪貞很有經驗、更是巧妙地回應,「我們在大自然裡,學到的是韌性和彈性,今年不開花,明年還可以開花,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沒柴燒,想投入實驗教育的家長要了解,我們不用一直為孩子建構理想的途徑走。」是郭雪貞給實驗教育家長們的信心喊話與誠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