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所原民實驗小學:臺中博屋瑪小學,數學課本也飽含泰雅文化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達觀部落的博屋瑪國民小學,吸引了不少非原住民家長前來就讀,臺中市副市長林依瑩全家也「移民」來就讀。

小學生在老師和社區指導員聯手教導下,學著部落傳統的醃魚技術,同時傳承泰雅文化。劉潔萱攝

距離高鐵臺中站有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博屋瑪實小,位在達觀部落社區中心旁,校地不大,因為921大地震帶來的土石流,淹沒了整個操場,全校小朋友只好過著沒有操場的日子。幸好泰雅族人天性樂觀,整個部落都是他們的戶外活動場。

博屋瑪民國105年剛轉型為公辦公營實驗小學,目前招生算是「穩定中成長」,全校69名學生,其中十多位還遠從苗栗雪山坑越區前來就讀,靠校車和家長接送通勤。特別的是它雖然標榜「全國第一所原住民實小」,但除了原本達觀等幾個部落之外,專程來此就學的大多是非原民,像臺中市副市長林依瑩這樣舉家遷來山上的,也並非特例。

究竟博屋瑪的課程,有什麼特別吸引人之處?

原民學校不只是唱歌跳舞

採訪團隊一行來到博屋瑪,各年級學生正安靜的上著國語、數學這些一般常見的正規課。午餐過後不久,進入泰雅文化課程的多元教學,二年級上編織、四年級上肢體開發、小三、小六生分別在醃魚、釀小米酒,在這裡充分感受到「生活即是學習」的教育實踐。

「我們不希望老是被外界看成,原住民學校就只會唱歌跳舞,」本身也是泰雅族人的教務主任林志宏說,泰雅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全校團隊都有一種「今天不努力,明天就看不到泰雅族」的強烈危機感,因此向臺中市政府申請了國小少見的「文化指導員」和「課程專責員」,以泰雅文化為主軸,一年訂出25個主題,包括小米文化、樂舞劇、狩獵文化、農耕、祖靈祭等,每週還依進度細分出不同的課表。

轉型為實小之後,除了每週三下午的教師共備時間外,天天都上全天課,表示老師們又要教學,又要週週開發新課表,「痛苦得快得憂鬱症了,」林志宏苦笑著說。

因為大多數師培生不懂得泰雅族語,下午的課程都由部落耆老協同教學,一間教室裡出現三、四位老師是常有的事。像是飲食文化(蔬果類)這個單元,就由兩位老師共同授課,在三週內要上完認識部落常見野菜、正確唸出蔬果的泰雅語和中文名、正確採集蔬果部位及合作烹煮完成一道菜,這一整套完整的學習過程。

至於評量方式,則用實作與口頭發表來計分,目的是給平日學科表現不理想的孩子,也有機會靠其他能力爭取好成績。

編織也是傳統生活技能之一,小朋友專注編著五顏六色的毛線,最後要組成獨一無二的手提袋,個個頗有架式。劉潔萱攝

傳承文化同時培養基本學力

校內處處強調泰雅文化融入,但博屋瑪也同樣重視學生的基本學力,因為這是孩子們未來能夠走出部落,在社會生存的能力。

「我們的老師改變了教法,透過好玩有趣的課程設計,提高了學生的動機,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看出一點點成效,去年施測的TASA(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成績高於全國平均分數。」林志宏說,這樣難得的成果激勵了全體教師,因此雖然開發新課程很痛苦,但大家還是願意投注許多心力,用活潑、生活化的上課內容,帶起每一個原本落後的學生。

他舉例,目前正在和臺中教育大學合作開發的「民族數學」,就是要寫出一套合乎原民文化的數學教材,而不只是將既有教材做「轉譯」。例如:數學課本上的例題有「爸爸第一天獵到三隻山豬、第二天又獵到五隻,一共得幾隻?」就是一個不合理的轉譯,因為「原住民不會兩天內捕走八隻山豬,除了無法保鮮,也違反了保持環境平衡、與自然共生的信念。

做為「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之後,全國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原住民實驗國小,博屋瑪希望起一個帶頭作用,證明原住民資質完全不輸人,基本學科能力和民族文化的深度涵養,可以同時兼顧。

全校教師們燒腦又爆肝,自行開發出的全套泰雅文化課程週課表及教案,預計3年內會全部完成,這些經過老師實際操練過的合用課程模組,將全部公開釋出,提供給其他有心效法的學校使用;同時他們也要示範,如何寫出合乎在地風俗文化的自編國數教材,才能更貼近原住民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引起共鳴。這是博屋瑪教學與行政團隊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