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室搬到家裡

把教室搬到家裡(ShutterStock 圖庫)

線上課程走走停停,學生熟悉線上流程後,熱情也漸漸消退。有的開始在意家中陳設被人看到,啟用背景模式;有的直接關掉鏡頭,讓老師對著五里霧中奮力地口沫橫飛。科任老師在線上催繳作業的方式,除了在作業區留言外,也另寫公告,但效果仍然有限;只好科任與導師連線,一堂課兩位老師壓陣,分頭連絡、幫忙消化數位問題,在鏡頭那端確認過作業書寫狀況後,甫開始上課。

這個方式,雖然能夠有效確認學生的學習/健康狀況,但往往老師說OK的語音剛落,螢幕那頭又是一片黑。思考過後,發現急著用線上有限的二十分鐘補齊實體課程進度的狀況下,沒有將異地上課的優勢發揮出來。

四下英語教到家中場所名稱,讓學生開啟鏡頭,告訴大家,他們都在哪邊連線上網。有的人在living room、有的在bedroom,大家為了秀出自己所在的地方紛紛開啟鏡頭;老師利用線上教室「舉手」功能統計,班上最多人進行連線上課的地方竟然是……dining room!

這個結果又繼續引導到下一課,table/desk的差異。很多人為了要秀出自己的電腦是放在餐桌上,特別拍攝桌子下方;還有學生發現,他們家的餐桌竟然是有抽屜的、而書桌是沒有抽屜的。在學會單字之後,同學們都很想看看他們家的桌子,甚至想要訪問他的爸爸媽媽是否放錯地方了呢!

課程的最後,運用線上課程優勢,讓學生脫掉口罩、換上睡衣(老師也換上睡衣)辦理線上睡衣派對。首先由老師在鏡頭前轉一圈,展示睡衣,並以英文介紹自己的睡覺「好朋友」;接著,由學生們依樣畫葫蘆介紹給大家看,把原本嚴肅的線上口考會場,辦成了熱熱鬧鬧的同樂會。那一天,神奇地沒有人的鏡頭發生故障,大家把眼睛彎成月亮,一邊拍手大笑、一邊討論睡前適合讀的書籍,依依不捨地結束了課堂。

當然,這些課程的運作,除了在上一堂課就先預告之外,每一堂的課程內容、筆記進度、回家作業,都詳實地留在線上公告欄上。也鼓勵學生利用信箱私訊方式,和老師分享所學。有的孩子在一來一往的書信中,竟產出了全英文的人物介紹報告,還有孩子主動分享隔離在家時,和家人在客廳搭帳篷的溫馨照片。當然,要馬上抓緊這些伸出的雙手,邀請他們在線上與全班分享。幾個回合下來,連平時不太表達意見的孩子,也寄來照片,問:「老師,這個可以分享嗎?」。我想,私訊模式就像是電玩中的回饋(吃金幣),可以即時與老師通訊,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也是一種小小的特權。

透過這個學期的觀察發現,線上課程要活發有趣,除了多利用不同活動的切換讓學習不至於疲乏之外,因地制宜、發揮場地優勢,也應該是課程設計時,不可缺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