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也是在聖誕節前夕,我們全家正準備赴日旅遊。沒想到才返臺,疫情立即席捲了全球;更沒想到從2020年開始,我竟躬逢其盛,加入這場鋪天蓋地的教育變遷浪潮之中。
我認為這場浪潮其實早早就在醞釀了。九年一貫到108課綱實施前後,由上到下的授業方式逐步轉變為扁平化的輔助理解教學模式,老師的身分也逐漸退居成「教練」角色。加上臺灣少子化狀況嚴峻、校園民主自由意識盛行,臺灣教育生態鏈中許多已經覺醒的老師們所推動一連串求新求變、求知若渴的教育改革思潮,讓身為家長的我非常興奮。
曾經在八年之間,我做了五十多個親子活動。在商業與非商業之間思考許久之後,決定朝向一個與老師合作的教育平臺去構思,因此創立「聚人鏈文創」和「教室劇場」,計畫與更多老師合作研發如何將課程搬上舞臺。當一切箭在弦上,疫情悄然而至,一切戛然而止。
我觀察到,這場疫情已經大大改變師生在教學現場的互動模式;我也明瞭,疫情已經讓「以演出方式製作課程節目」這條路暫不可行。從2020年開始,我因緣際會開始擔任作文班老師與個人家教,嘗試將許多元素融入課程,帶著孩子們探索閱讀與寫作的樂趣。
為了因應滾動式政令宣導與學生健康狀況,我們有時使用線上或實體教學,有時也使用混成教學;但我發現,其實無論上課方式為何,「有趣又有效」的教學內容才是王道。
小女兒高年級時遇到一位善於使用線上軟體設計教案的導師,原本老師興致勃勃想要與我分享如何使用這些新興軟體,但又突然對我說:「媽媽,您還是用您熟悉的方式設計活動吧!」我猜測她態度突然轉向的思維是:如果我為了配合不熟悉的軟體,花費太多時間研究如何使用,還不如專心研發設計教學內容,帶給孩子們我所預期的學習成果。
疫情為學習帶來許多不便,但也是推波助瀾的幫手。在各類危機高漲的當下,不斷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是唯一的救命仙丹。我勉勵自己與同好們持續研發具創意又有效的教學內容,協助孩子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線上學習已成趨勢,實體教學永遠具有影響力,這兩者都是我持續追求的教學方式。重點是,怎麼設計線上教學內容、怎麼實踐實體教學成效?這應該是所有教學者最掛心的大哉問。
疫情未發生之前的實體上課形式,帶著孩子們探索閱讀與寫作的樂趣。
疫情未發生之前的實體上課形式。
疫情發生後改以線上形式授課。